孔子到底做错了让人要“打倒孔家店”?

孔子到底做错了什么让人要打倒孔家店?孔子提倡孝道,提倡三纲五常,这个有错吗?在当时的时代这并没有错。

世界并无绝对对错,我们分析任何事物加上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范围以后,再看是否有用,有用的、有利的就是所谓对,无用的、有害的就是所谓错。孔子的孝道和纲常在封建时代是为了帮助建立社会秩序而提出的,当时是农业社会,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社会,手艺世代相传,农夫的的儿子还是农夫,铁匠的把打铁的知识、经验、技能教给儿子,儿子还是铁匠。

孔子到底做错了让人要“打倒孔家店”?

以前提出的”打倒孔老二“

由于交通不发达,社会分工不像现在这么大,这么细,所以都是以家族为单位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以家族为单位传承知识、技术、经验,并且这些技术也都是传男不传女的,当时有钱人的人家也只有男孩子可以读私塾,“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由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大分工决定的,不像今天有九年义务教育,甚至高级教育的普及化,并且男女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完全平等的,那么就形成了一个家庭当中最有文化和经验的很可能就是作为一家之主的男性,因此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对父母之命只能顺从,不能忤逆等才能成立。

家庭和企业一样属于一个团队,家庭这种团队的产生是因为这种方式组合式让当时人们劳动效率更高,更有利于生存和繁衍后代。在任何团队里一定是由最有知识、经验和能力的来代替所有人做决策才是对一个团体最有利的,即使做决策的也会犯错,但是相较于整体决策正确率仍然是最高的。所以过去大家庭就是家族,长幼有序,大家族里面有长辈,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就请家族里辈分高的人出来决定,小家庭里就是男主人做决定。就是这就是孔子所说顺者为孝的社会基础,夫为妻纲的基础。

比如以前一个家族都是生活在一起,北京的四合院是一个大家庭里住若干小家庭,包括黄帝紫禁城也是家族成员都住在一起。这对于行孝的侍奉双亲创造了条件,比如大家族父母生病了,儿女子孙们在一个大院,方便轮流看护。现在社会已经不是按血缘关系定居,而是根据个人学习工作的状况随机的扎根于不同的城市,父母和子女并不生活在一起,甚至不在一个城市,另外很多也是独身子女,父母有病痛如果需要长期看护,那女子除非辞掉工作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当今社会不是小农经济,不像封建时代不管在哪里住,大不了茅草建房,在旁边耕地,哪怕清苦,能够有地方遮风挡雨,有三顿饭就能生存,现在都市生活,只要辞职就没收入,房租、水电、医疗、孩子上学等等所有的都只认一个东西“钱”,所以不工作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更不要谈去照顾父母,因此孔子所说的“膝下承欢“、”床前侍奉“、”守孝三年“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可行的,而放到现在完全不可行。

孔子到底做错了让人要“打倒孔家店”?

男耕女织

再比如出嫁随夫,以前“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时候男女的性别分工非常明确,女人就是生孩子、养孩子、做家务、做饭、洗衣服、在家照顾老人孩子。男人要么就是出体力耕地、打猎、做工匠,要么就是读书做官,或者挑担子做买卖。反正赚钱创收的事情就是男人的事,所以男人要么学技术,要么学文化,要么积累劳动经验。只有男人可以受教育,社会教育成本倒是降低一半,男尊女卑,现在来看肯定是不平等,但是在当时来说,家庭矛盾减少一大半,因为受教育和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同,男人的话语权和权威性在家庭中可以建立,而不像当今社会男女都有知识和社会经验,谁也不会服从谁,谁也说服不了谁,因此家庭矛盾更多,离婚率更高,家庭更难和谐。这都是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所产生的,现在女性同样寿教育,同样在外工作,她有独立的见解,甚至经济都是独立的,她不会依附于谁,这个时候如果还说“以夫为纲”注定不能被时代所认同。

孔子到底做错了让人要“打倒孔家店”?

现代孔子塑像

因此孔子所提出的孝道和纲常在封建小农经济的时代可以让男女更好的找到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位置,让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细胞通过纲常明确责权利,让社会各阶层找到自己的社会序位,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谐;而当社会结果发生改变的时候,这些都不适用了。因此我说孔子没错,只是任何事情都是要与时俱进的,时代改变了,孔子的关于伦常的学说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但是弃其“糟粕”的同时任然有很多精华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为向舜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