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造假 避重就輕 未批先建 誰關掉了環評安全閥

近日,一份環境影響報告書讓公眾視線再次聚焦在環評領域。這份發佈在深圳交通運輸局官網的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環評文件因出現35處“湛江”字眼,多處明顯張冠李戴錯誤,被網友質疑涉嫌抄襲、造假。


文件造假 避重就輕 未批先建 誰關掉了環評安全閥

圖為因存在“未批先建”等多個問題被叫停的海南月島項目。駱雲飛 攝


4月15日,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表示,環評文件暴露出抄襲、造假問題,性質十分惡劣,已責成當地嚴肅查處,並要求將處理情況及時向社會公開。承擔上述環評報告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表示,將中止該項目合同並退回全部費用,對報告書負責人及相關人員進行處理並啟動問責程序。目前,該案件已進入立案處罰階段。


細數中央環保督察組近年來反饋的問題,有不少和環評相關。除了環評造假外,環評文件避重就輕、論證不充分,未批先建、生產線與環評報告規劃不一致等問題時有發生。


今年3月20日,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公佈了集“未批先建”“環評文件偷換概念打‘政策擦邊球’”等多個問題於一身的融創集團海南月島項目整改情況。融創海南月島項目被“責令停止施工,處建設項目總投資額100032.08萬元百分之五的罰款,共計5001.604萬元”。


日月灣人工島位於海南省萬寧市南部,由日島和月島組成。該工程是當時海南省的重點建設項目,旨在打造成中國海島旅遊示範項目。2015年10月15日,該項目在未取得海洋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的情況下開建。而這一項目中,日島建設需填海造地共計48.046公頃,月島建設需填海造地共計49.112公頃。如此大規模的人工填海,對周邊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可想而知。


同年12月,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對該項目業主下發“儘快報批月島填海工程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函”,明確報告書未經核准不得開工建設。在補環評手續的過程中,因原環評公司得出的“極易形成連島壩”結論讓企業不滿意,該企業便換了一家能順應其意願的環評公司,通過打“政策擦邊球”獲取政府審批。


此外,新的環評報告將該項目定位為“生態旅遊”類,以便使其符合《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劃定海南省生態保護紅線的通告》中Ⅱ類生態保護紅線區管控原則。但事實上,該項目並不符合相關要求。


2017年,該項目被中央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點名,並與其他8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問題一併移交海南省。海南省成立了由省委書記任組長的中央環保督察整改領導小組。經調查確認,月島填海項目在未取得海洋環評批覆的情況下擅自開工建設,省海洋與漁業廳、海監總隊未及時立案查處,導致項目周邊岸灘存在大面積淤積及一定程度侵蝕情況。按照中央環保督察追責工作有關規定及“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原則,處分了負責該項目的多名黨政主要領導。


這一項目還引起國家海洋督察組的關注。2018年1月16日,國家海洋督察組指出,萬寧日月灣月島項目海洋環評和海域論證不充分、審批把關不嚴,項目實施後,加重了局部海岸侵蝕或岸灘淤積。


環評造假、未批先建之所以多年來屢禁不絕,個別地方環評報告成為擺設,環評走過場屢見不鮮,同當地相關部門監管不嚴有很大關係。記者梳理近幾年中央環保督察組的相關通報發現,環評監管不到位存在多種表現形式:有的對環評造假、未批先建問題“睜隻眼閉隻眼”,執法偏松偏軟,縱容了企業的違法行為;有的對中央督察交辦問題,敷衍應付,不敢動真碰硬,“以罰代管”“一罰了之”,整改銷號淪為形式;有的以文件落實整改,工作浮於表面,存在明顯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有的在查辦環評違法案件中,執法隨意,標準不一,辦案超越法定時限,履職不嚴。


更有甚者,個別公職人員充當違法行為的“保護傘”。中央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湖南省反饋“回頭看”及專項督察情況時指出,湖南省益陽市宏安礦業有限公司存在批小建大、批建不符等問題,益陽市赫山區環保局個別公職人員充當“保護傘”,對該企業涉嫌環境犯罪行為,案發前包庇掩飾,上級介入後“以罰代管”,督察督辦後拒不移送。


不想管、不敢管、懶得管、隨便管,最終助長的是一些企業的僥倖心理。監管形式化,整改走過場,涉事企業有恃無恐,環評違法行為一再出現。


作為從源頭預防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的管理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被認為是守住綠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線。2018年底,環評制度迎來改革,建設單位可委託技術單位為其編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具備相應技術能力的,也可自行編制。此外,絕大部分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權下放到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審批改為告知性備案,受理、轉辦、評估、審查等環節基本實現同步進行。


據悉,2019年全國共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和報告表共約22.0萬個,其中編制較為複雜的報告書僅佔7.7%,平均審批時間已壓縮至法定時限的一半左右。全年共有環境影響登記表約116.5萬個,佔環評管理總量的84.1%,均依法實施在線備案不再審批,平均辦理時間僅為十分鐘。


但另一方面,環評市場開放後,各類環評機構良莠不齊,部分機構專業技術能力不到位,一些為獲取利益敷衍了事的機構低價惡意競爭,導致部分環評報告質量低劣。在實踐中也一直存在事後補辦手續以便項目環評的技術審查能夠順利通過等不良現象。


為了降低上述風險,與環評制度改革相伴的,還有更為嚴格的事中事後監管。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進一步提高了對環評機構編制環評文件的質量要求,同時大幅提高處罰力度,對環評機構和環評文件編制人員實施“雙罰”。自去年11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督管理辦法》施行以來,全國共38家環評編制單位和39名編制人員因環評文件質量問題或信息填報問題被採取信用管理措施。


監管能否實打實、硬碰硬,關係著環評制度改革成效。近年來,中央環保督察將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環評責任落實情況作為重要監督內容,對環評違法違規行為的問責力度也在不斷加大。《關於強化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事中事後監管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將嚴肅查處越權審批、拆分審批、變相審批等違法違規行為。去年6月份,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司長劉志全表示,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會重點關注“未批先建”問題,將採取掛牌督辦、約談問責、環評限批等一系列手段措施,予以嚴肅處理,始終保持高壓態勢。


監管再嚴只是手段,真正能讓環評這道環境風險的過濾器、安全閥起作用的,還在於企業和各級政府轉變觀念,把環境保護真正放在心上。生態本身就是經濟,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保護生態,生態也會回饋你。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記者:侯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