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漢陽晴川閣,賞古今名家書法


遊漢陽晴川閣,賞古今名家書法

晴川閣,位於武漢市漢陽區晴川街,坐落在長江北岸、龜山東麓的禹功磯上,北臨漢水,東瀕長江。由晴川閣、禹稷行宮、鐵門關三大主體建築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荊楚雄風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樓、臨江駁岸、曲徑迴廊等十幾處附屬建築組成。

遊漢陽晴川閣,賞古今名家書法

晴川閣,又名晴川樓,是明代嘉靖26年至28年(公元1547—1549)漢陽知府範之箴為勒記大禹治水之功德而修建的,其名取自唐朝大詩人崔灝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詩句之意。該閣自創建以來,幾經興廢,從嘉靖至今的400多年中,先後進行過5次大的維修增建和2次重建。現存建築是1983年依據清末晴川閣的歷史照片及遺址範圍進行復建的。

遊漢陽晴川閣,賞古今名家書法

禹稷行宮,本名大禹廟,是武漢現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構建築。由司農少卿張體仁於南宋紹興年間創建,後成為武漢歷代祭祀大禹之地。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修;明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年)改大禹廟為“禹稷行宮”,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礎上,又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八愷等先賢。現存建築為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重建,1984年按“保持現狀,恢復原狀”的原則進行修繕。

遊漢陽晴川閣,賞古今名家書法

鐵門關,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魏相爭,設關於此。”從三國時期到唐初的數百年間,鐵門關一直是武漢重要的軍事要塞,曾歷經多次攻守激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漢陽建磚城後,鐵門關軍事作用日漸削弱,成為文化、經貿交流的一條重要通道。

遊漢陽晴川閣,賞古今名家書法

晴川閣上“晴川閣”三字由中國民主促進會創始人之一,卓越的佛教領袖、傑出的書法家趙樸初(1907年11月5日-2000年5月21日)題寫。

遊漢陽晴川閣,賞古今名家書法

晴川閣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楚四名樓”,因為晴川閣與對岸的黃鶴樓隔江對峙,相映生輝,又被稱為“三楚勝境”。閣內二進院門的這塊牌匾是當代書壇巨擘林散之先生89歲時題寫。

遊漢陽晴川閣,賞古今名家書法

這塊石刻被後人稱為“禹碑”,由於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嶁蜂,故又稱“岣嶁碑”。禹碑上共有77個字,文字奇特難識,有人認為是“蝌蚪文”,有人認為是“鳥蟲篆”,還有人斷其為“篆書”,歷代想辨識者眾多,但都不能解其中義。雖各家解釋都不相同,但都認為碑文大意是: 禹受舜命,堅苦卓絕地治理了洪水,使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晴川閣的禹碑是清朝著名文人毛會建歷盡千辛萬苦自衡山摹刻於此。

遊漢陽晴川閣,賞古今名家書法

贔屓馱石碑。傳說贔屓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治水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贔屓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贔屓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贔屓又稱龍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

遊漢陽晴川閣,賞古今名家書法

晴川閣大殿掛匾中的“山高水長”出自范仲淹的《嚴先生祠堂記》:“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掛匾是清初名士毛會建書寫的。兩旁是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為晴川閣所撰楹聯“洪水龍蛇循軌道,青春鸚鵡起樓臺”,由時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長沙孟海先生書寫。

遊漢陽晴川閣,賞古今名家書法

毛會建書“山高水長”碑。毛會建,明末清初江南武進人,後僑居武昌,字子霞,能文章,工書,尤善作擘窠書,往往作斗大字,刻於山崖,題名其後。

遊漢陽晴川閣,賞古今名家書法

“荊楚雄風”碑刻於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為荊南觀察使李拔所書,碑文之意為讚揚荊楚民眾與洪災水患頑強拼搏的精神。

遊漢陽晴川閣,賞古今名家書法

匾額“萬世蒙澤”為沙孟海先生所書;廊柱上楹聯"三過家門虛度辛壬葵甲,八年於外平成河漢江淮”為當代書畫家劉海粟書。

遊漢陽晴川閣,賞古今名家書法

《禹柏》詩碑是現代書法家李雁的草書手跡。禹柏是指原禹王廟前的一株古柏(今柏已不存),宋代文豪蘇軾奉詔回京途徑此地,曾見過這株古柏,並作詩云:“誰種殿前柏,曾言大禹栽,不知幾千載,柯幹長蒼苔。”

遊漢陽晴川閣,賞古今名家書法

杜甫《禹廟詩》碑刻,“禹廟空山裡,秋風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畫龍蛇。 雲氣生虛壁,江聲走白沙。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由現代書畫家方國興篆書書寫。

遊漢陽晴川閣,賞古今名家書法

鐵門關關樓北側匾額“翼際雄關”,最初是晚清湖廣總督張之洞為鐵門關所撰寫,但張之洞的真跡已無從尋找,這幅牌匾是1993年鐵門關復建工程竣工時,由時任武漢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楊浦林書寫。

遊漢陽晴川閣,賞古今名家書法

晴川閣山門背面的“濤浪風雲”牌匾,由時任湖北省政府文史館館員、湖北省書法家協會暨武漢市書法家協會顧問陳義經先生題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