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汉阳晴川阁,赏古今名家书法


游汉阳晴川阁,赏古今名家书法

晴川阁,位于武汉市汉阳区晴川街,坐落在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

游汉阳晴川阁,赏古今名家书法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是明代嘉靖26年至28年(公元1547—1549)汉阳知府范之箴为勒记大禹治水之功德而修建的,其名取自唐朝大诗人崔灏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诗句之意。该阁自创建以来,几经兴废,从嘉靖至今的400多年中,先后进行过5次大的维修增建和2次重建。现存建筑是1983年依据清末晴川阁的历史照片及遗址范围进行复建的。

游汉阳晴川阁,赏古今名家书法

禹稷行宫,本名大禹庙,是武汉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构建筑。由司农少卿张体仁于南宋绍兴年间创建,后成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修;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改大禹庙为“禹稷行宫”,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八恺等先贤。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重建,1984年按“保持现状,恢复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

游汉阳晴川阁,赏古今名家书法

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魏相争,设关于此。”从三国时期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铁门关一直是武汉重要的军事要塞,曾历经多次攻守激战。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汉阳建砖城后,铁门关军事作用日渐削弱,成为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

游汉阳晴川阁,赏古今名家书法

晴川阁上“晴川阁”三字由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赵朴初(1907年11月5日-2000年5月21日)题写。

游汉阳晴川阁,赏古今名家书法

晴川阁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楚四名楼”,因为晴川阁与对岸的黄鹤楼隔江对峙,相映生辉,又被称为“三楚胜境”。阁内二进院门的这块牌匾是当代书坛巨擘林散之先生89岁时题写。

游汉阳晴川阁,赏古今名家书法

这块石刻被后人称为“禹碑”,由于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嵝蜂,故又称“岣嵝碑”。禹碑上共有77个字,文字奇特难识,有人认为是“蝌蚪文”,有人认为是“鸟虫篆”,还有人断其为“篆书”,历代想辨识者众多,但都不能解其中义。虽各家解释都不相同,但都认为碑文大意是: 禹受舜命,坚苦卓绝地治理了洪水,使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晴川阁的禹碑是清朝著名文人毛会建历尽千辛万苦自衡山摹刻于此。

游汉阳晴川阁,赏古今名家书法

赑屃驮石碑。传说赑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治水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赑屃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赑屃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赑屃又称龙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游汉阳晴川阁,赏古今名家书法

晴川阁大殿挂匾中的“山高水长”出自范仲淹的《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挂匾是清初名士毛会建书写的。两旁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为晴川阁所撰楹联“洪水龙蛇循轨道,青春鹦鹉起楼台”,由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先生书写。

游汉阳晴川阁,赏古今名家书法

毛会建书“山高水长”碑。毛会建,明末清初江南武进人,后侨居武昌,字子霞,能文章,工书,尤善作擘窠书,往往作斗大字,刻于山崖,题名其后。

游汉阳晴川阁,赏古今名家书法

“荆楚雄风”碑刻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为荆南观察使李拔所书,碑文之意为赞扬荆楚民众与洪灾水患顽强拼搏的精神。

游汉阳晴川阁,赏古今名家书法

匾额“万世蒙泽”为沙孟海先生所书;廊柱上楹联"三过家门虚度辛壬葵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为当代书画家刘海粟书。

游汉阳晴川阁,赏古今名家书法

《禹柏》诗碑是现代书法家李雁的草书手迹。禹柏是指原禹王庙前的一株古柏(今柏已不存),宋代文豪苏轼奉诏回京途径此地,曾见过这株古柏,并作诗云:“谁种殿前柏,曾言大禹栽,不知几千载,柯干长苍苔。”

游汉阳晴川阁,赏古今名家书法

杜甫《禹庙诗》碑刻,“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由现代书画家方国兴篆书书写。

游汉阳晴川阁,赏古今名家书法

铁门关关楼北侧匾额“翼际雄关”,最初是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为铁门关所撰写,但张之洞的真迹已无从寻找,这幅牌匾是1993年铁门关复建工程竣工时,由时任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浦林书写。

游汉阳晴川阁,赏古今名家书法

晴川阁山门背面的“涛浪风云”牌匾,由时任湖北省政府文史馆馆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暨武汉市书法家协会顾问陈义经先生题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