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為什麼不如華為了?倪光南:聯想路線走錯了!

來源:第二十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鳳凰網財經綜合報道

聯想為什麼不如華為了?倪光南:聯想路線走錯了!

12月23日,“第二十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出席並發表演講。發言時尖銳指出聯想科技投入不足是致衰的主要原因,反思聯想和華為差距在什麼地方,他稱“一是因為路線不對,二是知識產權0股權對公司發展沒有好處。

“倪柳之爭”餘波未了

據資料顯示,倪光南曾任中科院計算所公司(聯想集團的前身)和聯想集團首任總工程師,主持開發了聯想式漢字系統、聯想系列微型機,分別於1988和1992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聯想集團”即以聯想式漢字系統起家並由此而得名。

1994年,聯想公司的兩大核心人物柳傳志和倪光南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曾做出巨大貢獻的漢卡產品在市場上逐漸江河日下,擔任聯想總工程師的倪光南主張走技術路線,試圖尋求芯片技術上的突破;而已在市場上摸爬滾打10年的總裁柳傳志反對過多投入,希望在電腦組裝生產線上“賭一把”,主張發揮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

“倪柳之爭”

後來被認為是代表了中國企業“貿工技”和“技工貿”兩條路線的爭鬥,也被視為是商人思維與學者思路無法調解的分歧。當年的“倪柳之爭”,二十多年來仍不時會被提起,餘波未了,帶來無盡的反思。

“柳傳志沒投入知識產權和資產卻有15.9%股份,這很特殊!”

“柳傳志沒投入資產和知識產權,最初是副總經理,是0%。股改後他的股權不斷增加,現在是15.9%。一個沒投入知識產權和資產的公司高管,擁有那麼多股權,這在中外高技術企業中是很特殊的。”倪光南認為,今後應該儘可能加強科技人員的保護,充分激發科技人員的創造。

除了柳傳志的股權問題,倪光南還以聯想和華為的發展路徑作對比,闡述了自己對於華為為什麼比聯想更成功的思考。

“華為聯想這30年來猶如龜兔賽跑!”

倪光南在演講中表示,華為聯想這30年來猶如龜兔賽跑:

在1988-1995第一階段,聯想的“技工貿”勝過了華為的“貿工技”,在1995年,聯想銷售額67億元,是華為的4.5倍;從1996到現在處於第二階段,華為的“技工貿”勝過了聯想的“貿工技”,2001年,華為銷售額超過聯想,截至2018年12月22日,聯想市值81億美元,據估值華為價值已超4000億美元,二者差距接近50倍!

“華為成功有很多的原因,例如華為對科技人員的股權問題就做的比較好。改革開放之後,外部環境是一樣的,華為是堅持研發,再加上給科技人員持股做得好,所以華為的創新能力很強。

外部環境基本一樣,聯想和華為差距在什麼地方?倪光南認為是路線問題。一方面,華為始終堅持研發投入,此外,華為股權對科技人員產生了激勵。“聯想現在做得不好,一是因為路線不對,二是知識產權0股權對公司發展沒有好處。

倪光南建議,今後應吸取教訓,應該儘可能加強對科技人員的激勵、保護科技人員知識產權,充分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

以下為倪光南演講實錄:

倪光南:各位嘉賓、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的題目是科技人員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我不是搞知識產權的,但知識產權與中國創新能力很有關係,我們的視角是從創新能力來考察。

我們知道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發展知識產權企業是非常重要的。提升國家創新能力,尤其是“十三五”知識產權規劃,有明確的指標,比如說提出了在發明專利擁有量,PCT專利申請量,知識產權使用費出口等方面達到一些重要的指標。

我這裡有一些數據供給大家參考。就是我們國家知識產權經濟對GDP的貢獻,對就業的貢獻。可以看到,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在這些方面都有了相當的貢獻,但是比重比較小,而發達國家,我們看美國,相應的貢獻就大很多,我們看到美國這些產業對GDP的貢獻達到30%以上,所以知識產權經濟對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發達國家是我們的一個榜樣。

大家看到我們PCT專利申請數量在不斷的增長,現在日本和中國本差不多。但是由於我們基礎差,雖然這幾年增加比較快,總的來說差距還是比較大。知識產權使用費逆差很大,進口費大大超過出口費。目前來看,1/4的知識產權使用費是美國進口的。我們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大力發展自己的知識產權。

我們要強調一下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我們看到美國高校有一個趨勢,目前比較多的是從專利授權轉向創業孵化。比如說加州的創業公司,5%來自斯坦福大學,可見美國高校對美國高技術產業的貢獻是很大的。中國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對中國高技術產業的貢獻,在改革開放40年以來,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缺乏總結。

下面我講一下科技人員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中國一些高技術企業創新能力的興衰表明,能否保護科技人員知識產權是一個關鍵。改革開放開始時,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關村依託高校和研究院所,湧現了一大批高技術企業。正像大家說的,中關村有北大、清華,中科院等等,就像美國硅谷有斯坦福、加州大學一樣。我們中國第一批高技術企業中最有名的是四通、聯想、方正。為什麼是這三個?因為它們各自都有自己的創新產品,它們是從科技成果轉化起家的,從創新產品起家的。我們現在要探討的是,它們的創新能力後來為什麼降低了。下面以聯想作為例子。

以聯想來說,官方的說法是,它是從計算所分離出去的,是在改革開放的時候,從計算所分離出去的一部分。當時中科院推行“一院兩制”,計算所創辦計算所公司,不是簡單的創辦,而是把一個實體分離出去,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投入了130餘名有經驗的科技人員,帶著上億元價值的知識產權,以及帶著工資、場地、設備,還有計算所的商譽和貸款擔保能力等等,計算所公司是依託這樣一個強大創新實體發展起來的,不是某個人創造出來的。這個要講清楚,聯想的前身計算所公司就是從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接下來是講聯想公司股權的變遷問題。最關鍵是2000年左右實行的股改,這是以管理人員為主,通過“職工持股會”持股35%。原來有一個協議,按這個協議,聯想公司股權分配,科學院是20%,計算機是45%,員工35%。通過這個股改,科學院變成65%,計算所變成0。

這個股改採取“職工持股會”的“MBO”(Management Buy-Outs)方式,買國家資產,這缺乏法規依據。據稱,“職工持股會” 系用未分配的歷年利潤1.5億元購得,但在股改前聯想公司的利潤也是國有資產,如何能用國有資產買到“職工持股會”的股權?另外,當時1.5億元根本買不到公司35%的股份。更成問題的是,計算所的股權歸零,說是計算所的股權歸到科學院了,但是計算所股權中包括了科技人員的知識產權,而歸到科學院的股權,就是“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的資產,不包含任何科技人員知識產權。顯然,聯想股改的最大問題是將科技人員知識產權歸零。

聯想股改結果是高管獲得了很大股權,而投入知識產權的計算所科技人員沒有股權。聯想控股2018年的財報顯示,現在公司高管佔主要的股份。可見將計算所科技人員投入的知識產權歸零,這是聯想股改的突出問題。

我們看一下中外的高技術企業的股權變化。蘋果股權最初是,投入知識產權和資產的喬布斯為45%,最後他是0.45%。華為股權最初是,投入資產的任正非為80%,現在是1.4%。計算所公司最初是,投入知識產權的科技人員的股權包含在計算所的股權中,但股改後,隨著計算所股權的歸零,也被歸零了。柳傳志沒投入資產和知識產權,最初是副總經理,是0%。股改後他的股權不斷增加,現在是15.9%。一個沒投入知識產權和資產的公司高管,擁有那麼多股權,這在中外高技術企業中是很特殊的。

我們看聯想股改前後的情況,股改之後投入知識產權的計算所科技人員股權為零,沒有話語權了,發展路線就從“技工貿”轉為“貿工技”,公司的創新能力和在行業中的地位也下降了。聯想公司利潤過去是靠創新產品,但是現在靠什麼?現在它最穩定的利潤來源是融科智地房地產,而它是靠獲取計算所6萬多平米科研用地起家的。如果房地產能帶動一些地方的發展是很好的,但是不能影響科技發展。融科拿了計算所科研用地之後,使計算所發展受到影響,中關村寸土寸金,計算所科研用地被人拿走,影響了計算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和聯想比,我覺得華為是很成功的。華為成功有很多的原因,例如華為對科技人員的股權問題就做的比較好。改革開放之後,外部環境是一樣的,華為是堅持研發,再加上給科技人員持股做得好,所以華為的創新能力很強。所以我認為聯想股改後的問題,一個是發展路線,一個是科技人員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所以我們今後吸取教訓,應該儘可能加強對科技人員的激勵、保護科技人員知識產權,充分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希望在知識產權體現方面,政策能更加明確,保證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更快地增長。

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有請吳先生、謝謝陳玉宇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教授)。

陳玉宇:感謝。您剛才說的問題,一個美好中國,一個現代經濟體系裡面最核心的就是知識和技術創造。兩個小問題:第一個小問題,但是大家總是感覺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跟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匹配,跟世界的先進經驗差距更多,這個問題主要出在那兒?

根據您的觀察。

倪光南:知識產權並不是保護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據各個國家的具體情況,每個國家知識產權有專門的法規,比如說《專利法》《著作權法》都不一樣,我們覺得有的方面可以參考歐盟,歐洲的《專利法》就和美國不一樣不太一樣,不要完全照搬美國的法規,我覺得應該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制定適合我們自己的相關的法規制度。這個很重要。最重要的問題,是要加強自己的知識產權的創造,當你知識產權量很大的時候,當你在知識產權擁有量、創新能力方面都很好的時候,你會覺得處理知識產權問題的難度要小得多。

陳玉宇:第二個小問題:科技人員的知識產權入股,我看到現在數字,世界發達國家的財富佔GDP(全球GDP總量)的比重,比如說農業市場的價值只佔8%,而知識產權比重確實很大。您今天談了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但是這裡面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中一個小問題,知識產權入股了、擁有股權了,科技人員不善於管理公司怎麼辦?

倪光南:根據目前來看,你可以去看看那些互聯網公司搞得比較好的,包括華為等等,我覺得本來這些科技人員只要善於學習都可以都可以變成優秀的管理者。

陳玉宇:感謝您,感謝您讓我們來關心、探討和解決這個重大問題。謝謝倪院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