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策划:《福建日报》创刊地东岳庙历史文化概览

独家策划:《福建日报》创刊地东岳庙历史文化概览

独家策划:《福建日报》创刊地东岳庙历史文化概览


一、东岳庙会 名甲一方

农历三月廿七是东岳大帝的圣诞,历史上东岳庙会为期长达七天,是素有"闽国古都,八首首府"的千年古城建瓯最大的庙会。庙会期间,东岳庙内香烟缭绕,人山人海,各殿中善男信女,排着长长的队伍焚香叩拜、祈祷平安;主殿前的舞台,上演着民间艺人自排自演的传统古典剧目;殿前空坪上,一边是舞狮等杂耍表演,另一边是建瓯挑幡表演。庙外商贩摆出几百米长,除了卖香烛炮杖,还有古玩、书籍,各类风味小吃,日常用品等应有尽有。

因此东岳庙会既是迎神会,更是一场大规模的商品交流会。大殿后面的餐厅里,摆着上百张桌子,数千男.女老少围坐着享受美味佳肴,一批吃完又换上新的一批。

独家策划:《福建日报》创刊地东岳庙历史文化概览


二、东岳大帝 传奇身世

东岳大帝又称泰山神,其身世众说纷纭,其中以黄飞虎说为主。在小说《封神演义》中,黄飞虎家族七世忠良,在商朝世居高位。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残暴,害死了黄飞虎的妻子和妹妹。黄飞虎身负家仇,带一千家将反出五关,投奔周武王,讨伐昏庸暴虐的纣王。在兴周灭商的战争中,黄飞虎战死。周武王评之“威行天下,义重四方,施恩积德,人人敬仰,真忠良君子”。姜子牙特封黄飞虎为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总管人间吉凶祸福。

泰山虽算不上是最大最高的山,但却是华夏民族心目中重要的精神家园,它的神气来自于雄峙天东的优越位置,来自于先民对大自然的无限崇拜,来自于高度浓缩的历史文化。

独家策划:《福建日报》创刊地东岳庙历史文化概览


三、道教圣地 古建奇观

建瓯东岳庙始建于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是全省始建年代最早的道观之一。建瓯,在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260年)时就被设为建安郡,建安郡为全闽第一郡,当时统辖整个闽境十县,其范围包括了今福建省和周边几个省的部分,乃至台湾的全部属地。东晋时仍沿袭这一建置。当时,当权者为了显示建安郡——全闽第一郡的特殊地位,在城东白鹤山上建东岳庙(又称东岳行宫)。由于东岳大帝为冥界的帝王,故东岳行宫全部按宫殿规格建筑,整个殿宇的建造配置再现冥界统治格局。早年东岳庙占地数十亩,除了庙内的的天王殿、前殿、圣帝殿、后殿等建筑群外,庙外还有孟婆亭、奈何桥等建筑。其正殿门槛高达60厘米,古代庙宇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门槛越高,说明该庙宇的规格越高。

东岳庙现存建筑群,古朴宏大、工艺精巧,保存着唐、宋、明、清各代的建筑风格,其规模、形制以及文物价值,都堪称全省仅有。对研究我国的古代建筑和现代仿古建筑,均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借鉴意义。

独家策划:《福建日报》创刊地东岳庙历史文化概览


四、国宝建筑 圣帝宝殿

圣帝殿是东岳庙主体建筑,现存主殿为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建。面阔5间、总宽28.5米,进深6间,总长22.6米,共有36根直径达1米的楠木柱。既保留着,中原地区寺庙建筑大梁大柱的特点,又具有适应闽北山区雨水多、气候湿润,需强调采光通风和排泻雨水功能的地方特征。圣帝殿屋顶为重檐歇山式,外檐屋面泻水急促,倾斜坡度约60度,四侧翼角高翘,显得巍峨挺拔又丰采多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座主殿,以其精湛的工艺,巧妙地解决了通风、采光、排水三大建筑难题,造就了“地震不跨,风吹不倒,雨打不漏”的古建筑神话。2006年,建瓯东岳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独家策划:《福建日报》创刊地东岳庙历史文化概览


五、白鹤名山 灵涌名泉

东岳行宫座落的山峦,叫白鹤山,《建宁府志》(明 嘉靖)记载:“白鹤山 在府城东二里。《寰宇记》云:东晋时,望气者言山有异气,命工凿之,朝凿暮合,已而有双白鹤翔其上,因名”。

在东岳庙正殿的右边有一口深十几米的水井,叫“灵涌泉”,为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所凿。《八闽通志》记载“有甘泉涌其麓,病者饮之即愈”。历经近千年,灵涌泉依然水质甘甜,《建宁府志》(明 嘉靖)记载:“山之麓有东岳行宫,之中有灵涌泉,俗传泉初涌时,有疾者饮之即愈。又其泉涌涸不常,或遇其涌,乡人以为丰年之瑞。右有圣母池,山下有国朝赠少傅杨达卿之墓。其孙荣筑室读书于此山之侧,匾曰‘白鹤山房’”。

独家策划:《福建日报》创刊地东岳庙历史文化概览


六、开明乡贤 万木佳话

白鹤山,是芝城百姓公认的风水宝地,奇怪的是却没人敢在这里动土。但也有一个例外,明朝著名的“三杨辅政”的人物之一,杨荣的祖父杨达卿的墓,就葬在这白鹤山上。

杨达卿,建宁府建安县梅岐里龙津乡人(今建瓯市房道镇人),家境富裕、乐善好施,对乡里穷困人家经常给予救济。元末明初,乡里发生大饥荒,达卿原想开仓救济,又怕招惹是非,便以募民植树的名义,说凡在他家的大富山上种一株树,就给一斗米作为报酬。村民闻讯,纷纷前来植树领酬。达卿既不问有无种树,也不问种树多少,凭其自报的数目发放米粮。百姓感其恩德,也都尽力。十几年后,树木繁茂,形成大林。达卿告诫子孙,山上树木只许用于建学、修庙、架桥,或是人穷无家可居,人死无棺埋葬,才可砍用,世世勿违。因此山上树林得以保护数百年,至今形成闻名于世的“万木林”。

杨达卿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去世,享年75岁。东岳庙道长感其一生善举,也感谢其为修复东岳庙捐赠大量木材,因而打破常规,把白鹤山上的一块风水宝地,送给杨达卿作为墓地。

独家策划:《福建日报》创刊地东岳庙历史文化概览


七、明称贤相 必首“三杨”

建瓯历代英才辈出,是全国18个千名进士县之一。明代重臣杨荣就是诞生于此。杨荣(1371—1440),初名子荣,字勉仁,明成祖赐名荣。明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内阁首辅,建文元年(1399年)乡试第一,次年会试第三,殿试二甲第三,赐进士出身,授翰林编修。累官至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敏。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被列为历代帝王庙配享四十位文臣之一。

杨荣历事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帝四十载,为明朝“仁宣盛世”辅弼重臣。史称其“富有才识、谋而能断,挥斤游刃,遇事立断”,被比作唐代的名相姚崇。他擅谋边务,曾五次扈从成祖北征,四次随驾奉命巡边,三次侍从督造紫禁城。与杨士奇、杨溥史称“三杨辅政”,《明史》评价“明称贤相,必首三杨”。杨荣为“台阁体”代表人物,所著《杨文敏集》被收入《钦定四库全书》。

独家策划:《福建日报》创刊地东岳庙历史文化概览


八、白鹤山房 太师撰记

荣家建安城东二里,有山高壮雄伟,其势昂然,望之若鹤。按郡志云:东晋时,有望气者以为山有灵秘,将发而观之,朝凿暮合。已乃见白鹤双翔其上,遂不敢发,因名曰白鹤山。尝有甘泉涌出其麓,病者饮之即愈。傍有真如寺,寺之西南地势隆起,状若伏龟。两水交流于前,而紫芝、铁狮、云际、梅仙诸峰争奇献秀,巍然对峙,左环右抱,前拱后挹,风气凝会,盖隐然一佳处也。人多求为葬而不可得。荣先大父存时,种德积善,孝行纯至,既没而窀穸未卜。方是时,真如寺僧无涯,将有所营建而乏财。一日,邀乡先生苏公明远踵门求施。先伯父彦祯,即集兄弟予以龙津之木三万株,兼给以运输之费,僧大感悦。其后知荣先大父未葬,即举其地以奉,且曰:“此尝有人酬以重价,而吾弗之许,诚有所待者。愿以是为报。”于是筮之而吉,遂奉柩藏焉。葬已,人或以得地贺,荣伯父及父戚然曰:“先人体魄得妥于此,幸矣!他非所知也。”葬后数年,无涯殁,其徒昧所自,因肆侵削。已而愧悔,复以茔外余地来售。荣复厚偿其直,遂创屋其傍,为子孙守冢之所。太守芮公麟匾之曰“白鹤山房”,并为之记。荣游郡庠生时,率群季读书其中。自后忝以科第,列职词林,叨承眷遇,光宠极矣。是皆先人遗泽庇阴于荣,故能获此。朝夕思欲报上之恩与先人之德,顾惟菲薄有所不能。公退之暇,追惟故山白鹤之胜,实先营之所在,松楸霜露之念不敢少忘。因请善画者为山房之图,将求贤士大夫赋咏以显扬先德,庶传之弗泯,少纾荣拳拳之思也。

《诗》曰:“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诚以世之孝子慈孙之思报其先者,宜无所往而不致其意。而荣之于此是或一端也,因书为记,俾后之子孙知山房之所始焉。(白鹤山房记 杨荣 选自明·嘉靖《建宁府志》)

独家策划:《福建日报》创刊地东岳庙历史文化概览


九、百龄古楠 名木进京

早年在东岳庙后的山上有古松树几万株,形成一片风景林,面积近千亩,形成城东屏障。在东岳庙前有樟木、楠木数百株,集中植于庙前的围墙内外及殿宇两侧。每

棵树身高度在20米以上,苍劲挺拔,口径基本相同,需两人才能合抱。绿叶蔽天,青山、幽林、古庙、溪水构成了一幅的绝美画卷。东岳庙林曾以其树种之贵重,林象之美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扬名全省。

1958年,东岳庙前的楠木林被征用采伐运往北京,兴建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当时东安伐木场派出50多人,驻扎在东岳庙,边砍边裁边锯,整整花了10多天时间,才将那片楠木林砍下,木材全部用手工锯成厚10厘米,长3米,宽约90厘米左右的木料。裁好的木料,共有420立方米,其中另有樟木100立方米。十、民间传说 岳帝娶后

庙宇的森严与神圣更是让众多信徒与游客充满敬畏。然而关于东岳大帝,在建瓯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充满人性的传说。相传,早年建瓯东岳庙里并没有娘娘。某次岳帝出巡时,有一位建瓯城西门外的小村庄大洲村的姑娘进城看热闹,见岳帝神像威严俊朗,不禁脱口赞美了一声,谁知姑娘回家后即突然离世。

人们都说她是被岳帝娶走了,于是就在东岳庙的后殿增塑了一位“淑明皇后”。从那时起,每年岳帝出巡,都要抬出西门外到大洲村转一圈,说是去拜见岳父母,正所谓泰山拜泰山。此后,很自然地,岳帝爷又喜添了“大太子”“二太子”。

独家策划:《福建日报》创刊地东岳庙历史文化概览


十一、芝城古邑 报业概览

1929年秋,建瓯第一张新闻报纸《建新报》创刊,由钟楼小学校长曹仲韩任社长。每周出版4开铅印1张。12月,中共地下组织以《约翰福音》伪装封面,创办了建安特委机关刊物,至次年8月组织被破坏而停刊。1931年2月,中共建瓯县委编印不定期刊物《红旗报》,张沐负责编写油印。6月,县民众教育馆编印《建瓯民众》,每三日出版四开一张。社址丁家巷,编辑詹楚材。同年冬,《民报》创刊,由詹楚材、吕孟青主编。

1936年,张沐与袁子明创办了《晨报》。同年11月,福建绥靖公署由闽南迁建瓯,接收《民声报》及《晨报》,改出《闽北日报》,每日出版4开2张,早期发行3000多份,后来增印至6000份,最高峰时日印1万份,远销浙、赣两省,是当时福建省四家大报之一。

1937年8月,由共产党闽北工委直接领导的《老百姓》报出版,先后由陈培光、叶康参任主编。1942年,《闽北日报》改名《民主报》,总编辑颜学回。1944年2月18日,《建报》创刊,社长董世铨。

独家策划:《福建日报》创刊地东岳庙历史文化概览


十二、《福建日报》 创刊于斯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23日,南京解放。毛泽东、中央军委电示第三野战军入闽,任命张鼎丞为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组建福建省委、省政府机关。张鼎丞请华东局宣传部帮助配备福建日报社领导班子。在华东局宣传部部长舒彤领导下,很快确定杨西光任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福建日报社社长,选调从老解放区南下的新闻工作者和一批来自复旦大学、暨南大学等院校新闻系的青年学生30多人,组成福建日报社基本队伍。这支队伍的第一梯队随军挺进福建,于7月28日进驻建瓯东岳庙。

报社同志在艰苦的环境里,克服各种困难,为办好《福建日报》创刊号而紧张地忙碌起来。8月21日,报社全体人员从建瓯东岳庙出发直奔福州;25日,第一张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正式出版与读者见面。由此,东岳庙成为《福建日报》的发祥之地。(闽源文化研究中心)

独家策划:《福建日报》创刊地东岳庙历史文化概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