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誠生物:做好技術“經紀人”,助力打通科技成果價值化通道

作為現代醫學和高端醫用器械與耗材最具活力的成長點之一,眼科醫用材料的研發與臨床轉化倍受世人關注。現今眼科臨床治療手段的豐富,得益於多學科、多領域的前沿交叉與合作。

新誠生物:做好技術“經紀人”,助力打通科技成果價值化通道

△ 與會嘉賓合影

為順應眼科醫療行業發展及其對先進生物材料的需求,促進不同專業領域專家學者的學術交流與溝通合作,日前,“‘眼科生物材料與臨床轉化’多學科交叉論壇”,在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珠江新城院區成功舉辦。來自國內外眼科行業的知名專家、生物醫用材料領域的優秀學者,以及中山大學各相關學科、臨床以及基礎醫學的科研人員、企業界代表等各界人士共同出席了活動。

新誠生物:做好技術“經紀人”,助力打通科技成果價值化通道

△ 嘉賓致辭

活動在聯合主辦方、大會主席中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陳永明教授及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劉奕志教授的致辭中拉開帷幕。活動承辦方廣州銳澄醫療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丁雪玲女士也對論壇的舉辦表示了祝賀。

廣州新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新誠生物)董事長曾晨光博士受邀出席,並現場做了《生物材料:科技成果轉化的探討與實踐》的主題分享,明確提出: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數量多、價值低、轉化少,核心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創新缺乏價值化通道,技術與市場脫節。新誠生物將以技術“經紀人”思維,維護創新者權益,提升創新價值,高效整合產業發展要素和合作者,助力打通科技成果價值化通道,實現價值化閉環。

新誠生物:做好技術“經紀人”,助力打通科技成果價值化通道

△ 新誠生物董事長曾晨光博士論壇分享

數量多、價值低、轉化少

科技成果轉化任重道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實力持續增強。2011-2018年,我國SCI 論文數量排名世界第2,僅次於美國。據《2018研究前沿及分析解讀》,對比中美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從10個領域綜合來看,中國也僅次於美國,排名世界第2。

在專利方面,2017年中國的PCT專利申請數量達到48,875件,與美國的56.314件相距較近。但在專利強度上,中國的核心專利才0.16%,而美國則達到6.04%,兩者差距懸殊。

與此同時,中國的醫療市場增長快速。預計到2025年,65歲及以上人口將接近中國人口的30%,人均醫療開支也將迅猛提升。然而在巨大的市場裡,國內產業發展起來至今仍是集中度低、頭部企業少,整體創新能力也偏弱,高端醫療器械多年來一直為進口所壟斷。數據顯示,2000年以來,在醫療設備淨出口方面,中國還一直在0的邊緣徘徊。

國家在政策、資金等方面都大力支持產業的發展。由科技部發布,2018年我國R&D經費總投入接近2萬億元,同比增長11.8%,產出的科技成果數量為40萬項,不可謂不“多”。

“數量多、價值低、轉化少,企業反而發展不起來,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鏈條脫節,創新的價值化通道沒有打通,研究者很難獲得來源於創造發明所帶來的市場回報。”曾晨光在報告中指出,“我們創辦新誠生物,就是希望把科學家主導的技術與企業家主導的市場連起來,實現價值化的閉環。”

市場意識 + 合作心態 + 技術銜接

科技成果轉化關鍵要素

生物材料產品需要研發的內容及價值化過程涉及環節眾多,包括臨床研究、產品開發、中試生產、驗證應用、註冊以及市場推廣、政策准入、營銷管理等等,每個環節的專業性都很強,週期長風險大。

“如果要用最快的速度把整個流程走下來,需要把握兩個核心要點,一是保障產業鏈完整性,而且每個環節的效率要特別高,二是每個環節的協同效率要高。”曾晨光認為。

基於這樣的理解,論壇上,曾晨光分享了新誠生物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多個實踐案例。如:從基礎研究及實驗室製備、到產品和生產工藝的攻克、再到項目成果產業化,前後經過三代人開發的技術產品:高強度可吸收骨折內固定系統(骨釘、骨板);由臨床專家、材料專家、企業家三方協同創建產業化合作單位,共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銳澄醫療(全稱:廣州銳澄醫療技術有限公司),其產業化項目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一代複合型人工角膜;此外還包括骨科、口腔、整形、生物傳感器、醫用級生物材料原料等領域的在孵項目。

基於多年實踐,曾晨光認為,科技成果轉化的推進,需要科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過程中科研人員要以合作的心態來擁抱產業夥伴,同時做好與企業對接的技術儲備。“市場意識+合作心態+技術銜接,是實現價值化閉環的關鍵要素。”

論壇上,曾晨光分享了新誠生物的角色,“我們的定位是做產業‘適配器’,因為我們的團隊是技術出身,我們能準確理解和消化前沿科技和創新點,也有能力去嚴選產業價值高的科研成果。同時,我們以‘技術經紀人’的思維,去維護創新者的權益,提升創新價值,共同形成價值化閉環。”

圍繞眼科臨床治療對材料的需求、生物材料在眼科領域的潛在應用、眼科生物材料的臨床轉化等三大專題討論,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眼科生物材料的研發及臨床轉化,需要多個學科交叉融合與滲透,相互碰撞,共同推進。

本次論壇主辦方包括中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聚合物複合材料與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功能生物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眼科診斷和治療創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作為“角膜再生性材料製備暨有序組裝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發”項目的產業化合作單位,廣州銳澄醫療技術有限公司具體承辦本次活動。生物醫療科研與轉化的連接服務平臺“孵動力”,為活動報道及專家互動提供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