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诚生物:做好技术“经纪人”,助力打通科技成果价值化通道

作为现代医学和高端医用器械与耗材最具活力的成长点之一,眼科医用材料的研发与临床转化倍受世人关注。现今眼科临床治疗手段的丰富,得益于多学科、多领域的前沿交叉与合作。

新诚生物:做好技术“经纪人”,助力打通科技成果价值化通道

△ 与会嘉宾合影

为顺应眼科医疗行业发展及其对先进生物材料的需求,促进不同专业领域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与沟通合作,日前,“‘眼科生物材料与临床转化’多学科交叉论坛”,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珠江新城院区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眼科行业的知名专家、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优秀学者,以及中山大学各相关学科、临床以及基础医学的科研人员、企业界代表等各界人士共同出席了活动。

新诚生物:做好技术“经纪人”,助力打通科技成果价值化通道

△ 嘉宾致辞

活动在联合主办方、大会主席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永明教授及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帷幕。活动承办方广州锐澄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丁雪玲女士也对论坛的举办表示了祝贺。

广州新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新诚生物)董事长曾晨光博士受邀出席,并现场做了《生物材料:科技成果转化的探讨与实践》的主题分享,明确提出: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多、价值低、转化少,核心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创新缺乏价值化通道,技术与市场脱节。新诚生物将以技术“经纪人”思维,维护创新者权益,提升创新价值,高效整合产业发展要素和合作者,助力打通科技成果价值化通道,实现价值化闭环。

新诚生物:做好技术“经纪人”,助力打通科技成果价值化通道

△ 新诚生物董事长曾晨光博士论坛分享

数量多、价值低、转化少

科技成果转化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实力持续增强。2011-2018年,我国SCI 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2,仅次于美国。据《2018研究前沿及分析解读》,对比中美研究前沿热度指数,从10个领域综合来看,中国也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2。

在专利方面,2017年中国的PCT专利申请数量达到48,875件,与美国的56.314件相距较近。但在专利强度上,中国的核心专利才0.16%,而美国则达到6.04%,两者差距悬殊。

与此同时,中国的医疗市场增长快速。预计到2025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将接近中国人口的30%,人均医疗开支也将迅猛提升。然而在巨大的市场里,国内产业发展起来至今仍是集中度低、头部企业少,整体创新能力也偏弱,高端医疗器械多年来一直为进口所垄断。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在医疗设备净出口方面,中国还一直在0的边缘徘徊。

国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都大力支持产业的发展。由科技部发布,2018年我国R&D经费总投入接近2万亿元,同比增长11.8%,产出的科技成果数量为40万项,不可谓不“多”。

“数量多、价值低、转化少,企业反而发展不起来,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脱节,创新的价值化通道没有打通,研究者很难获得来源于创造发明所带来的市场回报。”曾晨光在报告中指出,“我们创办新诚生物,就是希望把科学家主导的技术与企业家主导的市场连起来,实现价值化的闭环。”

市场意识 + 合作心态 + 技术衔接

科技成果转化关键要素

生物材料产品需要研发的内容及价值化过程涉及环节众多,包括临床研究、产品开发、中试生产、验证应用、注册以及市场推广、政策准入、营销管理等等,每个环节的专业性都很强,周期长风险大。

“如果要用最快的速度把整个流程走下来,需要把握两个核心要点,一是保障产业链完整性,而且每个环节的效率要特别高,二是每个环节的协同效率要高。”曾晨光认为。

基于这样的理解,论坛上,曾晨光分享了新诚生物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多个实践案例。如:从基础研究及实验室制备、到产品和生产工艺的攻克、再到项目成果产业化,前后经过三代人开发的技术产品:高强度可吸收骨折内固定系统(骨钉、骨板);由临床专家、材料专家、企业家三方协同创建产业化合作单位,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锐澄医疗(全称:广州锐澄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其产业化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一代复合型人工角膜;此外还包括骨科、口腔、整形、生物传感器、医用级生物材料原料等领域的在孵项目。

基于多年实践,曾晨光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推进,需要科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过程中科研人员要以合作的心态来拥抱产业伙伴,同时做好与企业对接的技术储备。“市场意识+合作心态+技术衔接,是实现价值化闭环的关键要素。”

论坛上,曾晨光分享了新诚生物的角色,“我们的定位是做产业‘适配器’,因为我们的团队是技术出身,我们能准确理解和消化前沿科技和创新点,也有能力去严选产业价值高的科研成果。同时,我们以‘技术经纪人’的思维,去维护创新者的权益,提升创新价值,共同形成价值化闭环。”

围绕眼科临床治疗对材料的需求、生物材料在眼科领域的潜在应用、眼科生物材料的临床转化等三大专题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眼科生物材料的研发及临床转化,需要多个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相互碰撞,共同推进。

本次论坛主办方包括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聚合物复合材料与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功能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眼科诊断和治疗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角膜再生性材料制备暨有序组装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项目的产业化合作单位,广州锐澄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具体承办本次活动。生物医疗科研与转化的连接服务平台“孵动力”,为活动报道及专家互动提供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