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该选一流专业,二流大学,还是一流大学,三流专业?

当年,填志愿的时候,爸爸要我选师范类的大学,这样出来后就可以留在本县内教书了,不用大老远地跑到其他大城市去打工,避免一年到头都回不了几趟家的命运。

那时候的我,其实意愿是跟我爸爸所期望的严重相背的,而相背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做老师发不了财,若我真做了老师,那么我的未来还有什么可能去当富豪呢?还有什么机会让整个家庭富裕起来呢?

志愿该选一流专业,二流大学,还是一流大学,三流专业?

现在回想起来就觉得天真可笑,当年的自己居然对未来抱着那么大的期望,希望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大富豪。

其实那时刚得知高考分数,而将要进行志愿填写的时候,我除了知道做老师无法发财之外,对于未来行业以及职业方面的了解,那是非常有限的。

有些同学说未来要是做老师的话,虽是不赚钱,但是贵在稳定,而且运气好的话,做老师还比做公务员要更加的轻松。可是,在未来的工作上,稳定与轻松并不是当时年少气盛的我所需要考虑的因素

有人说计算机软件编程现在是热门,未来也同样是热门,也有人说网络安全才是未来,同样生物科技,还有汽车能源方面也大有前景。

无论怎么样,那都是未来的事,那时的我虽没有遵从爸爸的期望,但却听从了一些权威,选择了自己的兴趣,选择了自己喜爱的专业。后来,我将自己的第一志愿交给了生物类的专业,然后第二志愿交给了化学类的,第三志愿才是计算机类的。

最终第一志愿敲定,我被一家本科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录取了,而被录取后,我马上去网上询问,并搜索一切有关于自己的专业的相关看法。看完之后,我整个都低落了,为什么凭借自己的感觉以及兴趣选出来的这个第一志愿的专业会被那么多的人唱衰。

志愿该选一流专业,二流大学,还是一流大学,三流专业?

其实,包括生物类的在内,被唱衰的专业会有很多,比如哲学社会学类的,心理学类的,历史类的,还有金融类的,它们都是毕业后较难找到相对应的工作的专业。

对于较难找到相对应的工作是很好理解的,比如说哲学,这是一门经典的空有理论而严重缺乏应用场景专业,当前能想到可供哲学类专业对口的工作,数起来连手指都不用扳。又比如看起来很有钱景的金属学专业,粗略地了解,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读了这个专业出来后,可能会整天穿着高大上的西装领带并时常出没于各大商业机构与各大高管老板高谈金钱投资项目,谈发展方向。可又有谁愿意去想象,实际上这工作出来后大概也只能做个银行的大堂经理,或者是理财顾问而已。但是若做大堂经理或者理财顾问,那还不如去卖保险做信贷业务员赚得多。

当年选择了生物工程,虽一直以未来最具前景的专业之一来安慰自己,但心里却也一直担心着毕业后找不到相对应的工作。

其实担心自己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是没有必要的,毕竟当前有很多的工作并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水平,而仅是需要泛专业的知识基础即可,不过要找到真正属于高薪类的工作,那确实是非常难的。

以当前毕业生就业薪资水平的情况来看,行业是决定一个人薪资高低的基础,因此从这一点上看,很多需要填写大学专业志愿的学生需要清楚的是,专业是志愿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其次的才是大学

不过这话通常仅适用于普通的高等院校,因名气高的高校通常所需要注重的就是综合的素养能力,这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会较一些普通的高校的低。因此,在一定的区间范围之内,专业的选择应该要排在首位,其次才是去选大学。

有很多人说,到了大学是可以转专业的,所以大学的名气才是首选。这话是没错,可实际上有些大学为了班级生源的均衡性,到了大学不是说想转就能转得成功的。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你当前只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进一所全国综合排名为第50名的大学里面学地理学专业,而另一个选择是进一所全国综合排名为150名的大学里面学软件工程,假如这两个需要选择的专业既不是你的兴趣专业,也不是你讨厌的专业,那么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在全国综合排名为第50 名的大学,那是非常有名气的大学了,而对于那个排在150名的大学,可能不过是在其所在的区域范围内有名而已。对于你到底是怎么选择的,我不可能知道,而我能知道的是,若是给当年的我选择的话,在极大的可能上,我会选择综合排名在第50名的那所大学,然后进去修地理学专业。为什么我会选择它呢?原因非常简单也非常粗暴,那就是它的名气要远大于排在50名的那所大学,上它,我肯定更有面子。

面子当不了饭吃,今天的我或许会后悔当初的选择(虽然专业占主导的影响因素,但很多人综合的现状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只能用“或许”来说明我会不会后悔),因为你所上的大学只能给你一时的荣耀,而伴随你一生却极有可能是你的专业(大学毕业后,不从事与自己本专业相关的人不在少数,因此在这里只能说是“可能”,而不能绝对)。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选择的专业所必然要首先考虑的是未来就业以及就业后的经济收入问题,其次才是兴趣爱好。当然也有很多把兴趣爱好放在首位的,从开始选择到参加工作的这段时间,这样把兴趣放在首位的选择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但是可能出现问题的将是在参加工作之后。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很多人都期望着自己的专业能与未来的工作对标,即是自己的工作就是自己的兴趣,可实际上这种情况却只能是少数的存在。

仅有40%左右的人毕业后是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的,还有很多的大企业招人仅看985或者211,这都是存在的事实。自己所学的专业虽然不要求与未来的工作岗位能有多高的匹配度,但专业往往注定的就是未来自己从事领域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相信会有很多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去分析,而我个人的立场仅是以大部分非超级名牌的大学毕业角度去看而已,因为从某种程度上看,企业看人才更看重的是超级名牌的大学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而看非超级名牌的大学则更侧重于专业性的技能,尤其是工科类的。

志愿该选一流专业,二流大学,还是一流大学,三流专业?

很多人到了真正参加工作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工作就仅仅是工作而已,若是还是像当初那样想将工作当作是兴趣,这显然很难的。

因此,专业的选择就如同未来行业的选择,它是在充分考虑到个人兴趣的基础上,然后去衡量未来可能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一个专业的决定

因为,我们需要明白,有些选择(这可以理解为一种硬件设施)是注定陪伴自己的一生的,而自己的状态,即是自己的兴趣,自己的认知以及自己的态度(这些可以理解为个人的意识)是会随着人生阶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

例如,小时候,我们的兴趣可能是玩泥沙,读中学的兴趣是看小说,大学时是打篮球,可参加工作后呢?现实的结果可能是,除了要让自己不停地工作赚钱外,然后发现自己好像已经没有什么兴趣可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