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话版”《道德经》(15)——《德经》十二章“圣人皆孩之”

圣人恒无心,以百省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之。(马王堆版)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传统版)

圣人永远是没有私心的,把百姓的心思当成自己的心思。以善意对待善良的人,对不怀好意者同样善待,(从这点看,“以怨报德”的思想是道家提出的,之后会详细讨论。)这是“大德之善”(即具备崇高道德之人的善良品性)。对有信用的人充满信任,对没有信用的人同样相信(可见圣人不需要智商太高),这是“大德之信”。圣人行走天下时收起自己的心思(歙:收敛,吸进。如同前面文章里分析过的“圣人芮其身而身先”的“芮”,实为“内”,通“纳”,内收的意思。),全心全意为天下百姓(浑:全部)。百姓都像圣人的耳朵和眼睛一样(换句话说就是圣人关心百姓的所见所闻,即百姓关注的事情),圣人把百姓都当成孩子。(“咳”应为“孩”,所谓“孩之”,就是“以之为孩”,当作孩子的意思。)

现在你或许会奇怪,之前(按《德经》前《道经》后的话,就变之后了)不是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吗?怎么就“爱民如子”了呢?其实,中国古代尊崇的是“孝道”,以祖先和长辈为尊。所谓“父母官”也就是把老百姓当自己孩子,而不是“当爹”,孩子的事当然父母说了算。一大堆孩子,都是“小辈”,哪像今天都变成“小祖宗’了?所以圣人把百姓当成“孩子”和当成“刍狗”没有什么大区别,只要“一视同仁”即可。这和本章的开头“圣人永远没有私心”不是正好呼应吗?那么多孩子,当然不能有所偏袒。

如果你看过对于传统版《道德经》此章的各种版本释义,几乎都是不知所云,文法逻辑上要多别扭有多别扭。看到一些人居然还刻意地去“云山雾罩”,让一干信徒“不明觉厉”,真是忍不住心里要骂脏话!

“人话版”《道德经》,让《道德经》说“人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