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深挖洞,广积粮”吗?

不知道老一辈的人是不是都从长辈那里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在1969年和七十年代的中国,家家户户都掀起了“挖防空洞”的热潮,路上随处可见人们拿着铁锹挖防空洞修工事,很多机构和部队也拿上铁锹参与人防工程的建设,孩子们的童年也有很多防空洞玩耍的回忆……整个中国几乎都处于热烈的备战氛围中。

“全民战备”的背景

当时的人们害怕,一夜之间,苏联的钢铁洪流会顺着边境南下到来……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之后,苏联希望中国成为自己的小弟,处处要听话。苏联提出要在中国土地上修建军港和电台,中方认为这一举动侵犯领土主权完整,所以不同意。1969年,中苏珍宝岛事件冲突进一步升级。领土纷争、思想路线矛盾、外交政策冲突使得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苏联开始向边境陈兵增兵,美国《华盛顿日报》甚至一度发表“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文章。

你听说过“深挖洞,广积粮”吗?

国际中苏局势

苏联的“核手术”计划可能实现吗?

当时的中苏战力对比悬殊。其中苏军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三个词:“全北线封锁”“机械化”“重工业实力”

第一、苏联分三路几乎全线压制我国北部边境

(1) 西路。1968年苏联在我国西边,新疆附近大量增兵,部署的兵力达到20个师将近40万人,1200架飞机和200枚导弹。而在这之前,苏联在那里只有12个不满员的师和两百架飞机。

(2) 中路。此外,苏联还和蒙古达成一系列协议,苏军帮助蒙古的南方边防,并在那里驻军。至此,苏联在边境共陈兵百万,战机数量超过3400架,防空导弹装置3500部,坦克装甲车也上万辆。

(3)远东。苏军在远东战区部署超过1.3万辆坦克,目的是迅速合围沈阳军区拿下东北粮仓、油田、不冻港,然后迫使北京回到谈判桌前,达成联苏抗美、租借海军基地、供应廉价石油及粮食的条件。在军事焦灼期间大规模破坏东三省重工业,其二,迅速利用东北机场把北京给炸成一片焦土,当时整个中国的经济核心以北京及东北为中心。

你听说过“深挖洞,广积粮”吗?

第二、重工业实力。冷战时期苏联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重工业。能够为军事提供强有力的后备补给。

第三、部队机械化。苏联军队尤其是坦克军高度机械化,还拥有整支洲际战略轰炸机编队。

很多西方观察家认为两国开战在所难免。笔者认为苏联要想占领中国虽然不现实,但是凭当时的实力,重创中国北方经济核心还是可以做到的,这也是中央在60年代初一直有意识的修建防御设施的原因。

你听说过“深挖洞,广积粮”吗?

西南某三防工程

中国做了哪些“战备准备”

反观中国。我国北方以平原为主,苏军南向没有天然屏障。苏军机械化部队一旦配合空中打击,可以迅速推进中国腹地,直接威胁到首都北京。况且我国北方有当时全中国的经济核心地区,传统重工业基地。同一时期,南边还有美国扩大越南战争,直接威胁中国安全。

(1)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群众性构筑防空工事的热潮。

(2)64年开始“三线建设”。为了构建战略纵深,保证持久战时国家军事、经济、文化事业正常运转。中央不惜一切代价,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多的2052.68亿元巨资和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陆陆续续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还有一批国防尖端项目。

毛主席甚至已经提出了,“放他们进来,中国老百姓借助游击战更他们消耗”的战略路线。可见当时局势一度紧张到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

“战备紧张解除”

1969年初以来,美国也开始向中国发出缓和关系的信号,中国对此不失时机地做出了积极反应;1969年末至1970年初中美华沙会谈翻开了新的一页

1971年以后苏联的战略重点放在了欧洲,1972年中美邦交正常化,美方力量的介入,使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渐渐平息下来。

“深挖洞,广积粮”也变成了大人小孩之间的笑谈。曾经如紧绷之弓的新生中国,在危难之中,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一路走钢丝而来,才有了和平安定的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