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喪偶式育兒”的那個爸爸(深度好文)

在小區花園裡抽完一根菸,掐著時間再轉個兩圈,孩子的作業應該做得差不多了。每天這個時間我都會下樓溜達,走到一樓還能聽到老婆訓斥孩子的聲音。

孩子的奶奶經常對我老婆說:你消消氣,身體要緊。

然後我們都會默默地走開。

我就是“喪偶式育兒”的那個爸爸(深度好文)


壹,

老婆總是抱怨我,孩子又不是我一個人的,你怎麼不管,要累死我啊?BalaBala…… ,這個時候我知道我要做的就是一聲不吭地聽著,一旦開了口戰火直接會燒到自己身上。

其實吧,我也不是不想管。

一開始,我也給兒子輔導過幾次作業,結果老婆回來一看,勃然大怒,“你怎麼輔導的,錯了這麼多,這裡那裡都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寫。去了學校,兒子鐵定要挨訓了。”

我默默地看了一遍,發現的確漏掉了一些問題,只好投降認輸。老婆撂下一句,以後再也不用你檢查了,只會幫倒忙!

從那以後,我就再也沒有陪孩子寫過作業。

“喪偶式育兒”的意思是,現在的女性養育孩子幾乎要獨自承擔所有的照顧責任,丈夫完全幫不上忙,跟喪偶似的。

其實作為爸爸,我們也很無奈,不是不想幫忙,是真的幫不上忙。時間久了,作為父親的存在感會越來越低,除了掙錢養家,好像也沒什麼其他作用了。

我就是“喪偶式育兒”的那個爸爸(深度好文)

貳,

孩子從出生到現在7歲了,錯過了很多他的第一次。第一次盪鞦韆,第一次游泳,第一次下棋贏得比賽。

兒子的興奮,害怕都是從老婆那裡聽來的,我時常覺得遺憾。

從內心來說,其實也想多陪陪孩子,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們總是因為工作,事業,應酬不得不放棄很多親子時間。

要做到面面俱到真的很難,於是我反而會花更多地時間去外面拼事業,來用這樣的方式給予支持。

也因為我之前的教訓,被我老婆打擊後,我就直接棄權了。

其實,我認為這是爸爸與媽媽的標準不一樣造成的。

媽媽們不放心,我們輔導完了自己還要再去檢查一遍。有點什麼事情告訴了我們,轉身再告訴孩子一遍,諸如此類的讓我們在水與火之間遊走。

我們也很無奈,索性我們就想著清靜點,省心點不是剛好,索性交給她們去做好嘞!

我就是“喪偶式育兒”的那個爸爸(深度好文)


叄,

這事兒吧,想來也是挺尷尬的,相信和我一樣想陪孩子卻因為各種原因放棄的爸爸們不在少數。

我也承認現代社會對女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平衡家庭與生活真的很不容易。

但是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對於爸爸來說,既要顧家陪孩子,又要拼事業打拼,爸爸的壓力何嘗不大呢?

其實就教育理念上來講,很多爸爸是傾向於“放養孩子”的。

認為我們自己小的時候調皮搗蛋一樣可以成材。即使在補習班那麼盛行的今天,在小學階段前不上甚至少上各種興趣班仍然是很多爸爸的觀點。

媽媽則不盡然,總是恨不得三頭六臂配上所有的好資源。當兒子進入小學後,老師的要求,同學的比較,社會的大環境,讓我也開始接受孩子游走於各個興趣班的常態了。

我就是“喪偶式育兒”的那個爸爸(深度好文)


肆,

其實想想,身邊也不乏在親子陪伴中做得很好的爸爸。

我有一個好朋友剛哥,工作很忙,也很愛玩(遊戲,戶外活動,釣魚),但是他的朋友圈到了每週二,四晚上和週末,大部分曬出來的都是陪著孩子運動,上課,下棋,學習的照片,是我們兄弟幾個中間公認的曬娃狂魔。

我也見過他和兒子之間的互動,小傢伙一臉崇拜地跟著爸爸,號稱和爸爸是鐵磁。

有一次朋友聚會,我不禁問他是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調和與老婆的不同理念的。

他給我看了幾張照片,春節期間他和老婆一起,把書房和客廳裝飾一新。

為孩子闢出獨立的閱讀角,玩耍角,搭了一個工作臺。書房裡同時有父母和孩子的書桌。同時書櫃裡又換上了一批新書。

他和孩子的媽媽,定期都會溝通孩子的變化,平時媽媽發現孩子的問題都會及時與他交流,讓爸爸也知曉的孩子的動態。

爸爸工作忙,媽媽主動去收集和請教育兒信息,回來與他分享。

兩人一起商議好了改裝計劃,分配了各自的採購任務,在一個星期就把所有事項都搞定了,效果出奇的好。

他告訴我,這樣他的參與感反而很強,同時並沒有佔用很多的時間。

他是這麼說的:放下手機和應酬,把時間調頭。如果你們和我一樣,把時間花在工作和應酬的99%中間抽1/3,你們也可以和我一樣享受孩子成長過程中至少80%的第一次。千萬不要說什麼“我辛辛苦苦賺錢還不是為了他們”,因為育兒不是花錢就能行的。生個孩子只要一顆精子,育兒卻要花精力才行。

我就是“喪偶式育兒”的那個爸爸(深度好文)

伍,

我想也許是應該做出一些改變了,雖然錯過了孩子的很多第一次,但是為了孩子接下來的更多的第一次。

為了讓我的家庭不再是“喪偶式育兒”家庭,我開始著手起來。

首先改變了房間的格局,給兒子弄一個閱讀角出來。裡面放上他這個年齡段所需要閱讀的書籍,牆上貼上“靜”。每週至少兩次(不少於1小時)陪著孩子一起看書。

與老婆分工,比如數學,圍棋類全權歸我輔導,語文,英文由老婆負責。同時排下各自工作和可能需要應酬的時間,各興趣班排好接送時間表。

因為我週一到週五會較晚回家,老婆負責校內所有作業的輔導,而我包下週末提高班的陪同任務。

平時只要在家裡,如無特殊情況,19:30-21:00

放下手機,直接關閉WIFI斷網。相信我,不接一個電話不會怎麼樣。

週末兩天選一天作為親子日,陪伴孩子游戲,運動和學習。

每個週末的一個晚上與老婆交流孩子的情況,也聽聽她的感受和她需要的支持。

這個改變已經持續了3個月,我的收穫非常大。孩子在成長,我自己也是。

與此同時,我與老婆的關係竟然也有了一個飛躍。我們再也沒有吼過孩子,我們一起去聽父母課堂,我們甚至與孩子成為了同學,一起參加社群學習。

忽然發現那些育兒有力的爸爸們說的沒錯,這其實並不難。

只要你願意,就能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參與者,而不再只是旁觀者。

借用正念之父卡巴金的一段話為自己和天下所有的爸爸們一起共勉。

卡巴金說:“為人父母即修行。”他說:“孩子的需要既繁多又不斷變化,這都是父母的大好機會,可以全然與他們同在,而非落入自動駕駛模式;可以有自覺地面對他們,而非機械化;可以去感覺每一個孩子的生命,讓他的活力、生命力和純淨,喚起我們的活力、生命力和純淨。

我覺得如果讓孩子和家人成為我的老師,時時記著仔細去認識、去傾聽生活中來得又快又猛的教訓,為人父母正是加深正念的絕佳機會。”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現在的我已經榮升為2個孩子的爸爸了。我真的很享受現在的親子關係。

我是旭爸,我在這裡為爸爸育兒打Call,讓爸爸不再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旁觀者,而是親歷者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