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整好土地,提高播種質量,能夠提高小麥的出苗率,促進小麥的生長,從而提高小麥的產量
最近有朋友反應,為什麼小麥的出苗率不高,最終影響了產量。為了解開小夥伴的迷惑,小編查閱了資料,並進行了整理。接著,咱們就一起看看,如何提高小麥的出苗率,如何提高小麥的產量吧?
小麥一生的生長好壞,最後的產量高低,在相當程度上決定於幼苗的狀況,包括基本苗的多少,麥苗分佈是否均勻、合理,生長是否健壯等。麥苗缺窩斷行,疏密不勻,生長細弱,是廣大中低產地區影響產量的關鍵問題。出苗不齊,分佈不合理,也是高產區經常出現的問題。因此,把好播種關,保證苗足、苗勻、苗壯,是奪取高產的基礎工作,十分重要。影響幼苗生長狀況的主要因素有整地質量、種子播量、底肥的數量和質量、播種期、播種密度和方式等。接著,我們就重點分析整理土地和提高播種質量這兩方面吧!
一、整好土地:
通過各種耕作措施,耕翻、整細、整平土壤,是提高播種質量,保證出苗整齊均勻的第一個環節。四川各地經驗表明,耕翻深度一般應該達到15~20釐米才有利於高產。稻茬麥田中土質不過於粘重,排水較好的,應在水稻收穫後適時翻耕曬堡,促進土壤風化,加速養分釋放,播前耙細整平整實,表層不留大塊。土質粘重,排水不良的,應在水稻收穫前適時放水,水稻收後深開主溝,開好邊溝廂溝,做到溝溝相通,以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地下水位,同時深翻炕田,播前注滋抓住宜耕期,細次平。
丘陵早地,前作收穫早的,如玉泳字,要趁溫高雨多的有利時機,及時新翻炕土,納雨部境,搖前耙細整平。前作收穫遲的,如紅客、棉花等,要隨收隨耕隨汜,整細整平,搶時插種。川西平原近幾年的實踐表明,秋旱嚴重的年份,整地時如果土壤過幹,可以先灌跑馬水後耕嗣,或者耕翻後灌跑馬水,再適時耙細整平,這樣有利於提高整地質量,並使出畝整齊。
江漸一帶和川東南稻茬麥田,由於秋雨多,麥田又溼又粘,耕翔整細不僅費力,而且質量很,,還會造成土壤板結緊實,對小麥生長極為不利。近年來部分麥田實行板田(即免耕)種澆,取得了省工增產的效果,多數比翻耕種麥增產10%左右,顧受群眾歡迎。一般的作法是,水稻收後開廂排求,播前一段時間用除草劑滅革,保持爾面平整,窩播或條播。
四川省農科院小麥研究室近兩年在川西平原的調查和初步試驗看出,即使在易於耕翻整細的土壤上免耕種麥,只要能控制住雜草,小麥生長完全正常,室少不會減產,每畝可節省機耕費12元左右,所以,同樣受群眾歡迎。
本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已有三十多個發達國家先後開展了免耕(少耕)種植作物的研究,一致認為這一方法具有保持水土,穩定土壤結構,節省投資而不致減產的效果,目前正在大面積上推廣運用。由於免耕少耕是一個涉及土壤、氣候、作物和栽培技術的複雜問題,例如,小麥免耕後對後茬耕地和產量有何影響,免耕一次可以管多長時間,免耕的栽培技術特點等,都還缺乏系統的試驗研究資料,因此,當前需要將這一技術及其有關的問題提上日程,開展系統的研究。
二、提高播種質量:
播種深度對小麥出苗及以後生長都有重要影響。播種過深,會使根莖過份伸長,大量消耗胚乳養分,麥苗細弱,分櫱力減弱,有效穗減少。播種過淺,在土壤乾旱的情況下,影響出苗和以後生長,冬季寒冷地區,分囊節還易受凍。
據四川省農科院小麥研究室在四川廣漢縣試驗,在秋冬雨水較多的1984年,大小種子均以播深3釐米產量最高,7釐米產量最低,在秋冬比較乾旱的1985年,大種子以播深3釐米的產量最高,小種子以播深5釐米的產量最高,都以7釐米的最低。省內其他地區研究結果與此大體相同,即適宜播種深度一般為3-5釐米。播種均勻度對群體均衡健壯生長有直接影響。機播時要地面平整,並調節好排種裝置,才能使播種均勻。手工播種時應該分廂稱種,仔細均勻播種。
好了,本期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希望以上的知識,能對種植小麥的小夥伴們有所幫助,我們下期再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