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苗寨翻鼓节的由来

清江村隶属丹寨县南皋乡,位于乡政府西面,地处清水江上游,东与凯里晴郎村接壤,南与石桥村、窖货相邻,西与麻江县卡乌村、枫香村交界,距乡政府驻地6公里。全村有5个自然寨,辖8个村民小组及移民新村。全村有239户,964人,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


清江苗寨翻鼓节的由来

清江苗寨

苗族是一种热情、好客的民族,民族节日多,民族风情古朴、浓郁。相传在很早的时候,居住在清江这一带的苗族青年喜爱吹芦笙、游方、玩乐,耽误了农时,影响了正常的生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寨老和长者集中商议,决定制定一个节日,并以击鼓的形式来划分游方玩乐和劳动生产的界线。因当时没有铜鼓,于是有人提议,锯一根长为2米的大树干,挖空树心,然后用宰杀的生牛皮将两端封住,再用一木棒敲打木鼓,发出嗡嗡的响声,即形成简易的木鼓。木鼓形成后,再用木架支起,放在寨上有声望且年长的寨老家堂屋中间,这家就称为鼓主。此后规定,每年农历二月份第一个猪场天(亥日,除初一外)为翻鼓节,九月份第一个猪场天(亥日,除初一外)为吃鼓节,意为“动土”,分别为农忙和农闲的开始,这就是翻鼓节的由来。


清江苗寨翻鼓节的由来

清江苗寨

传说,翻鼓节是由古代的鼓藏节演变而来的。翻鼓节的时候非常热闹,也非常隆重,寨上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进行祭祀,八方邻里的亲朋好友皆来庆贺。翻鼓节一般为1—3天,第一天祭鼓。由鼓主家准备好酒好菜,点上香烛,到时晨后,即举行祭鼓仪式,一般由鼓主、鼓手、鼓师三位长者负责完成。祭鼓仪式开始时,首先,由鼓主向鼓敬献酒采;其次,在几个妇女的安排下,由2个穿盛装的小姑娘向前来拜贺的客人敬酒;再次,由鼓手用木棒连续敲打木鼓(从这一刻起到九月份的吃鼓节,不准人们游方、玩乐,村村寨寨不准吹芦笙,即使是有丧事也不能吹);最后,随着嗡嗡的木鼓声,由鼓师面向鼓唱歌。歌词大意为:新的一年开始了,大家该收心了,不能再玩了,要作好生产、作好农活的准备。但愿在新的一年里减少各种灾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人身体建康,个个升官发财。祭鼓仪式结束后,吃完饭,就由几个后生将鼓抬到鼓场,寨上男女老少皆穿上盛装来到鼓场跳鼓(生育过子女的妇女不能参加)。翻鼓节的第二天最为热闹,设有跳鼓、吹芦笙、斗牛、打球、登山、情歌对唱等项目,这一天,四邻八里的人们皆赶来观望,人山人海,载歌载舞,歌声震天。第三天,年轻人们在村寨附近的山坡上成群结伙、成双结对地对唱山歌,交朋结友,谈情说爱,让友情、爱情之花伴随着春天的到来而成长、开放。翻鼓节落下帏幕之时,也就是新一年活计的开始。


清江苗寨翻鼓节的由来

清江苗寨全景


二月的翻鼓节,既是祭祀祖宗、迎接春天、祈祷丰收的节日,也是人们联欢娱乐、交友寻偶的节日。节后,附近各村寨就举行“动土”仪式,人们就开始专心搞春耕生产了(而从九月吃鼓节以后到此节结束之前则禁忌犁田),并从此禁忌吹芦笙娱乐,连笙管也要用棉花团塞住,以防风吹自鸣。直到九月吃鼓节来临时,这些苗家人又可以尽情地吹笙和进行各种民族文化娱乐活动了。

九月份的吃鼓节的仪式和二月分的翻鼓节基本一样,但没有翻鼓隆重。吃鼓节,意思就是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庄稼收成喜人,现在把它存放在仓库中,可以安心尽情地享受和玩乐了。吃鼓节过后,人们可以放松休息,可以吹芦笙,青年人可以游方、玩乐,找对象了。因此,每年九月过后尤其是进入秋冬季节,正是苗家人吃喜酒的最佳时间……

三月山花红艳艳,

三月姑娘更迷人。

鼓声悠扬牵妹走,

阿哥阿妹心连心。

你当家来我主外,

勤劳致富小康奔。

九月稻花香万里,

九月粮谷堆满仓。

木叶声声来问路,

正是游方好季节。

有心不怕千里路,

相亲相爱白头偕。

如今,在黔东南州丹寨、雷山、麻江、凯里等县市境内的一些少数民族村寨,每年三月即农历二月初的时候,都盛行着翻鼓节。翻鼓节渊远流长、神秘莫测、多彩多姿,它汇聚了苗族文化的精髓,被誉为苗族文化的魁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