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總會先去平衡個人得失,無法全身心投入,該如何調整心態,積極面對挑戰?

大楊很認真


在職場工作中,最需要具備的就是奉獻精神。不要只顧眼前利益,平衡個人得失,對個人利益的評估要建立在單位利益的基礎上,在保證單位利益的前提下再去適當考慮個人的得失。心理的天平就不會失衡。

怎樣去調整自己的心態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去調整:

(一)凡事要顧全大局,不要斤斤計較。不論做什麼事,都要緊緊圍繞有利於單位發展這個大局去開展工作,當個人利益與單位利益發生衝突時,個人利益要服從單位利益,必要時可以犧牲個人利益。一為的計較個人得失,凡事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頭,爭強好勝,會讓你失去領導和同事信任。願望與現實少有落差,心理就不平衡,生活就失去了目標。

(二)心態不平衡多數都是羨慕嫉妒造成的,所以要從自身條件和能力出發,找出自身不足,加以改正和完善,從而獲得滿足感。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要克服攀比思想。一個人在某一方面失去太多而產生心態不平衡時,就應該努力在另一個方面創造條件,讓自已有所得,達到平衡心理的目的。比如在經濟上受到了損失,心現失衡,就應該在學習方面多加努力,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立足崗位成才,在仕途上有新的提升。

(三)自我開導,昇華人生目標。心態失衡主要是把個人得失看得太重。平時要加強學習,自我開導,辨證地看待個人得失。每個人從事的工作都與單位的興衰和發展密切相關,單位的發展離不開每個員工的服務與奉獻,奉獻是我們職業生涯的主旋律。只有把精力用在為單位建設做貢獻上,我們才有所作為,才能獲得精神上的最大滿足。從而驅除心態失衡的影響。

(四)克服心理障礙,重拾信心,努力工作。由於長時間把個人得失放在首位,無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從而失去了領導和同事的信任,成了單位的異已,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倍感壓力山大。要改變自已的處境,就要改變自已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重拾信心,樹立理想信念,立足本職崗位,腳踏實地幹好工作。

總之,在職場上,不僅要學技術、學業務,也要重視政治理論學習和理想信念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有全局觀念和大局意識,不是隻打個人小算盤。既要看重個人利益更要保障和維護單位利益,只有利益的天平不傾斜,我們心理的天平才會不失衡。





就在路上


您好,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您的這種情況可以說是,在工作、職場中常常會遇到的一個蠻棘手的問題。我給出的回答是:

提升思維力,職場不焦慮。

產生的原因:自己的眼界、思想與動力被困住了。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難以做出決定。進而影響了以後人生的發展。

本質上,就是沒有深刻的認清自己。

“人生問題三連問法”

當我們面臨一個非常難以抉擇的問題和選擇時。我們不妨試一試這樣問:

  1. 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2. 我的存在有什麼價值?(對於我、我的@工作狀態、這個職位)
  3. 我對別人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謀變要早,(千萬不要患得患失)你要決定怎麼做。

當我們不知道前景如何時,我們要提高我們的期望值

很早就有人告訴了我們成功之道,最重要的是不要把過多的時間用在享受生活中。

左宗棠曾說過: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

或許在 《5招提升思維力,職場不焦慮。如何用思維力,決定了你能走多遠。》一文中找到你所需要的答案哦!

小湫贈言:

無論經歷怎樣的困頓,都要充滿激情的回應生活,用激情去改變我們當下這破敗不堪的環境。無論何時,對我們的事業,都如一而至!


湫之睿


讀到這篇問答的朋友,你好!我是專注於工程技術人員職業提升的,很高興來探討這個問題。

人們在接受一項新的任務時,總是會分析利害,然後做決策的。尤其是在遇到困難或者阻力時,更是如此,這是人之本能,很正常。

但是,為什麼有的人能夠堅定不移的做下去,而有的人卻總是瞻前顧後甚至半途而廢呢?

從個人利害分析來看。好的決策者在分析個人利害時會運用系統思維和戰略思維。

所謂系統思維,就是要全面考慮各個相關因素。在職場中對我們有利害關係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個人能力的提升。分析對個人能力有沒有提升,重點看這個項目會不會涉及到新的產品、技術、團隊、供應鏈、彙報對象。做新的產品和技術會讓個人的專業知識得到提升,或者彌補專業知識上的一些空缺。新的團隊尤其是跨職能、跨地域的團隊可以促進協調溝通的能力。新的供應鏈包括客戶、供應商、第三方協助單位,可以拓展自己在行業內的人脈網絡。新的彙報對象,大項目一般會有機會彙報給更高級的人員,會和更高級的人員一起彙報工作,可以學習鍛鍊向上彙報、向上管理的能力,為以後的晉升之路做好鋪墊。就這一點,從政治上來說,跟高層混臉熟也是很重要的。
  2. 豐富個人經歷。需要投入很多經歷的大項目,一般都是由挑戰和難度的,尤其是對於開拓性的項目、跨國合作的項目,不管項目成功失敗,對個人都是一筆很珍貴的經歷,是以後承擔更大的責任基礎。放在簡歷上也是很有吸引力的,也是有故事可以講的。舉個例子,在討論戰爭將領的任命時,長官一般會提到,XXX指揮過XXX戰役,可以勝任此職。可見,實戰是非常有說服力的經歷。反過來,如果只是一些重複出現的項目,對豐富個人的經歷可能就沒有太大意義。
  3. 工作生活的平衡。這一點也很重要,因為家庭或個人社會關係對個人工作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有時這一點不是很明顯,但是會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些項目可能會因為異地而犧牲陪伴家人、與朋友相聚的時間,有些項目可能要經常加班導致個人和家人的健康維護減少。這些都要提前與家人溝通好,降低生活上相關方的期望。能否平衡好生活關係的維繫也是需要認真考量的因素。
  4. 價值觀。這是比較深層次的,這裡的價值觀不是附在表面上的利益。而是個人對於這個項目的價值是否從內心裡認可。舉個例子,公司給同事安排了一個本職工作內的研究性項目,很有挑戰,並且不管項目是否成功,都會給個人帶來職位上的加分,給公司帶來新的方向的探索。但是這個同事內心裡就不認可這個項目有現實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只是作為一項工作任務來做。結果就是,一旦遇到困難就各種藉口,自己痛苦,領導也不爽。這種深層次的價值觀層面的,是隱性的,但是一定要考慮在厲害分析中,信它,才能去承擔它。

所謂戰略思維,就是要在時間軸上鋪開來分析,考慮短期利害,更要考慮長期利害。怎麼來做呢?

短期利害,這是每個人都會考慮的,就是眼前的或者項目週期內的。所以很多人在承接項目時,或者做項目過程中,會瞻前顧後的想(很多人不敢找老闆談):這個項目做完了我能得到什麼?能不能升職?能不能加薪?投入這麼多精力如果沒有好處怎麼辦啊?項目失敗了怎麼辦啊?原來的崗位還能不能保住啊?。。。

而這些問題的答案,老闆一般是給不出肯定的答案來的,最多隻能畫畫餅,尤其是跨度3年以 上的項目。這樣帶來的問題就是:工作中不斷瞻前顧後的思考、猜想,尤其是遇到困難時,自己給自己的答案還會隨心情發生變化,最後就是導致無法全身心的投入,項目進展不順利,原有的機會也有可能會喪失。

要把這些問題放在更長的時間軸上,來考慮長期的利害。就像戰爭一樣,時局是隨時變化的,只有項目結束了,高層才能通過項目知道你的勝任力和潛力,才能知道你對公司的價值和貢獻度。但這也不是說把項目當成賭局,等到最後才能知道結果。長期利害分析可以從下面2點入手:

  • 把前面系統思維中的幾點放在長時間軸上來考慮。
  • 就是我們接下來要介紹的大局觀思維

站在更高的位置,看項目的價值,即大局觀思維

如果做決策只是站在個人利害的角度,就很難得到可靠的答案,也很難看清潛在的機會。

  1. 站在公司的角度分析項目的價值。項目是否符合公司的戰略方向,並且是戰略執行中的關鍵一步棋?項目能夠給公司帶來的價值是什麼?如果項目失敗了,對公司的影響是什麼?對公司有巨大價值的項目,能夠得到的關注就會多一些,就更能體現出個人的價值,這種項目就值得去做。比如,把足球賽事看作是一個項目,相比於踢一場友誼賽,更多的球員會選擇踢歐冠賽。
  2. 再放大一些,可以放在行業的角度來看項目的前瞻性和行業價值。有些項目對於公司來說可能只是嘗試,但是項目的內容或者輸出具有行業先進性、突破性,那麼即使項目失敗了,作為項目的執行者的經驗具有很大的行業價值的。
  3. 項目的競爭環境。項目是人人都可以去承擔的,還是隻有少數幾個人有潛力去承擔,這也可以從側面體現出項目的價值。那麼對於個人來說,可以用於判斷自己去承擔這個項目是一種培養,還是僅僅沒人願意做的又髒又累的活。

總結,對於利害的分析,是每個決策者都必須要做的事情,每個人都是決策者。好的決策是要經過系統、長遠、全局的思考和分析的。一旦決定了,除非以上提到的因素髮生了大的變化,就要堅定不移的執行下去:

逢山開道,遇水搭橋。瞻前顧後只能讓自己浪費時間和精力,措施潛在的機遇。

期待看到你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