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美食:博罗黄沙蚬

登上博罗县城葫芦岭贝丘遗址公园西麓山坡上,只要您轻轻拨开浅土,就可以看到与沙石混杂、堆积在一起的无数蚬壳。《博罗县志》称葫芦岭“似古代人食此物而遗壳,积水边后而隆起者。”


《博罗县志》所说的“此物”,指的是什么呢?就是盛产在东江河中的淡水贝类动物——黄沙蚬。黄沙蚬以其生长在东江浅水黄沙滩中而得名。它以肉厚、质滑、味鲜而成为东江流域的驰名美食。东江自东流来,为葫芦岭南麓前的巨石所阻碍,乃折弯而去,年深月久,江水折弯回旋处的泥沙全部被冲走了,这个地方也就成为深潭,就是几百年来有名的江东潭。而江水夹集的黄沙,在下流浅滩中淤积成浅水沙滩。这黄沙蚬就喜欢在这些浅水沙滩里面生长,县城群众也都在这一带的沙滩捕捞。黄沙蚬这种食材一直成为罗阳人价廉物美的席上佳肴。

惠州美食:博罗黄沙蚬

有一首民谣唱得好:“浅水沙滩一抹平,大人细仔看分明。一个小洞一个蚬,三耙两挖手不停。”

这黄沙蚬的习性,就喜欢在浅水沙滩上张开两只壳待机找食,稍有动静,就立即紧闭两壳钻进沙滩里面去。可过不了多久,浅水下的沙滩就会清晰显露出一个小小的洞口,那就是黄沙蚬呼吸的气口。你只要用手指迅速往小洞里面那么一挖,就会手到蚬来。捕捞黄沙蚬的专业户想得更绝,他们用废弃了的洋伞骨和铁线编织成梳耙,把这梳耙扎在又长又粗的竹柄上,制成一种用来捕捞黄沙蚬的工具。这种工具,博罗,特别是东江两岸的村民把它称作蚬耙。使用的时候,把梳耙这一部分置放在身后的浅水沙滩中,用长长的竹柄紧扎着梳耙,扛在肩上逆流而行,梳耙也就跟在人身后不停地扒拉着。这中间,沙子会在梳耙的缝隙中淘汰掉,留在梳耙里的全是金灿灿的黄沙蚬。这就是罗阳老百姓多少年来在东江河捕捞黄沙蚬的绝技。凭着这绝技,耙蚬者没有一次不是满载而归的。

惠州美食:博罗黄沙蚬

最令人叹服的就是距江东潭不远的江东村的村民。这条村子的村民世世代代以捕鱼、捞虾、耙蚬为生,耙蚬专业户大多来自这个村子。他们不仅把耙蚬的技术改革得尽善尽美,还将黄沙蚬的烹调技巧发挥到极致,使之成为驰名于博罗、惠州一带的传统美食。你要知道,这黄沙蚬剥开贝壳,它的肉质肥嫩晶莹,柔软多汁,与海洋的贝类动物相比起来,又别有一番风味。在江东村民世代倡导下,罗阳人普遍风行几种烹饪的方法:

个头大的黄沙大蚬,用开水把它烫到贝壳开边后,去除其中一边贝壳,带有肉的另一边贝壳称作什么呢?“蚬边”,放一旁待用。将捣碎的蒜泥、薄荷、酱料放进热锅中用油盐爆香,然后将放在一旁的蚬边倒进锅里面加料酒略炒,以淀粉调匀,撒上葱粒,就可以上碟了。这就是美味驰名的“红烧蚬边”。

惠州美食:博罗黄沙蚬

个头中等的黄沙蚬,则挑来把它洗净晾干,先以蒜末、薄荷、辣椒末投入热锅中爆香,再将黄沙蚬放进锅里面爆炒,上碟以后就成了“香辣炒蚬”。

个头中小个的黄沙蚬,还可以用酱料、薄荷、辣椒炒制成可口的“咸蚬”。咸蚬,这是历经千百年的罗阳人的传统美食。20世纪以前,老城这整条解放东路,每天清晨都可以听到“卖咸蚬啊” “卖咸蚬啊”的清脆的吆喝声,那是江东女人沿街叫卖的咸蚬档。那年月,只要花上一毛几分钱,就可买到一大包用蕉叶包裹的咸蚬。踱步在解放东路那凉丝丝的青石板街上,品尝那香香的、辣辣的、鲜鲜的、嫩嫩的江东时鲜,那一种惬意,让你久久不能忘怀。

可是,你可别小看了那小个子的黄沙小蚬,在东江河捞捕上来的黄沙蚬中,这小蚬可是占了七八成分量的。江东村人把它们洗干净以后放进大锅里面,用开水把它煮到蚬肉从贝壳中自然脱落,汇集成一筐筐白花花的蚬肉,那煮过小蚬的水也就变成了奶白色的蚬汤。江东人把蚬肉挑上担运到哪里去?运到市场上去,或者供应给酒店饭馆,蚬汤就是随蚬肉白送给人的。这蚬肉跟蚬汤而今已经是博罗酒席上的珍品。江东人是这样烹调的:把蚬肉洗涤干净,洗到里面不含半点碎壳与沙粒,以蒜泥、辣椒、豆酱放进热锅中爆香,然后放进蚬肉加上料酒、姜末爆炒,最后以芡粉调匀加上剁碎的葱花油条,上碟即成。这个菜式就是驰名的豉汁蚬肉,入口嫩滑甘美,令人食之回味。再说那蚬肉本来就是高蛋白的汤料,辅以油盐料酒姜丝,煮开后撒上葱粒,一喝,嗨,那真叫一个鲜!比鱼汤还甜美十分。

惠州美食:博罗黄沙蚬

黄沙蚬的性能与药用,历代的《药用本草》与《食物本草》都有记载。清代的医药家吴仪洛的《本草从新》对蚬的论述是这样的:“味甘,性凉,入肝、胃、大肠三经。故能清肝明目,去胃之积热,退中下焦火……”这江东人历来少有眼病,我们研究了一下,应该跟他们多吃黄沙蚬不无关系的。江东村一带有俗语是这么说的:“日日食黄沙,到老眼不花。”这“黄沙”指的就是黄沙蚬。又说:“姜丝煮蚬汤,眼医溜清光。”这“眼医”指的是什么呢?这“眼医”说的就是眼科医生。说到“眼医溜清光”,在30年代,那个时候还真的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情:

那年月,偌大个博罗县,就只有“履贞堂”一家姓彭的中医眼科门诊,已经足够可以对付惠州、博罗还有东莞这一带少量的眼科疾病者。有一年,一位英国的眼科专家名叫卡特的,带着他的助手、翻译从广州坐船逆水西来,经过石龙、苏村到达博罗。他原意是在博罗县城创办一间眼科医院的,可当他带着助手在博罗县城的大街小巷、沿江集市溜了一圈以后,竟然大失所望。他耸耸肩膀连声大喊:“No!No!Go Back!”(不!不!回去!)你知道为什么?原来卡特发现东江盛产黄沙蚬,博罗人大量食用黄沙蚬。他深知黄沙蚬这东西最明目、最能预防眼病,盛产黄沙蚬的博罗县,能有多少眼科疾病者让你创办眼科医院?所以卡特先生的梦想也只好泡在蚬汤里头了!

时至今日,由于不法之徒长期盗挖东江的河沙,再加上东江水受到污染一天比一天严重,长此下去,这黄沙蚬恐怕要濒临绝迹了。

来源:惠州民间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