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什么没有“揭竿而起”的传统?

印度的魔幻色彩,很大一部分源自印度色彩斑斓的宗教文化。在众多向往印度的人中,多半是希望来这里寻找进入极乐世界的方法,亦或者试图找到进入极乐世界的入口。

印度为什么没有“揭竿而起”的传统?

60年代,当美国西海岸开始流行修禅时,一些除了英国人以外的西方人开始被印度宗教的迷幻和神奇所吸引,从诗人到乐手、从画家到嬉皮士。

1956年俄罗斯裔的蒙古族喇嘛格西旺杰在新泽西州的一个车库建立起西方第1座藏传佛教寺院的时候,来自瓦拉纳西的印度西塔琴大师拉维·香卡也在洛杉矶开办起一所印度音乐学学校,专门为痴迷东方神秘主义的年轻人教授西塔琴的演奏技法。

这些举动无疑让更多人为印度着迷。比如,香卡的一位名气非常大的学生,也就是披头士乐队的吉他手乔治·哈里森。

印度为什么没有“揭竿而起”的传统?

在说印度宗教之前,我们可以先把披头士拉出来先聊五分钟的。

别管哪个时代,哪个地方,名人总是能和各种各样的大师纠缠在一起。别管是多名演艺圈大咖深信不疑的王林,还是多年以前灭火的严大师,越是名人越容易入套。

1967年,披头士结识了在美国很红的印度灵修大师马哈瑞什·马哈士。这位灵修大师是一位拥有阿拉哈巴德大学的物理学硕士,他将古印度高僧日常修行的瑜伽功与现代物理相结合,创立了全新的超绝境做法。据说这种灵修不用吃一点苦,只需静坐着念几遍,神秘咒语就能快速进入极乐世界。

当时的披头士,由于经纪人刚刚去世,再加上红到忘形的约翰列侬不怕死的说了句“我们现在比耶稣基督还受欢迎”,整个乐队迅速跌入了谷底。

印度为什么没有“揭竿而起”的传统?

所有对前途不知所措的成员们靠着冥想克服了悲伤和精神上的苦闷,至此,他们将马哈瑞什当成了精神领袖,休息马哈瑞什的超觉静坐。

后来他们一起到了喜马拉雅山脚下恒河的源头——瑞诗凯诗,印度瑜伽的发源地。这里让列侬一度以为自己找到了极乐世界,并在歌曲里极尽赞美之词。

但只可惜,凭借列侬火了的马哈瑞什不仅开始大肆敛财,还试图对前来修行的女学员图谋不轨,便带着失望和愤怒离开了他曾经以为的极乐之地。

虽然是一次失败的朝圣,但列侬在瑞诗凯诗的隐居生活还是激发了很多创作灵感,为了讽刺这次失败的朝圣,他还特意创作了一首名叫马哈瑞什的歌,后来为了避免法律纠纷而改为《sexy sadie》。而《The Beatles》专辑中的西塔琴,就像魔音一样吸引着披头士的粉丝踏上印度的朝圣之旅。

印度为什么没有“揭竿而起”的传统?

披头士的经典白色专辑《The Beatles》

在印度,虽然宗教众多,但宗教的包容性却非常好。就拿印度最大的圣城瓦拉纳西来说,这里有3600多座庙宇,400多个节日,60多个河坛,信仰就是瓦拉纳西人的生活必需品。

他们在信仰中生在信仰中死,同一条街上,人们可以公开信仰各种宗教,湿婆,毗湿奴、佛陀、大雄、耶稣、上师。即便这些大神出现在同一副画面里,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在印度有一句古老的箴言:“神虽唯一,名号繁多,唯智者识之。”

我觉得,这句话应该是对他们包容性最好的诠释了。

虽然脱胎于婆罗门教的印度教拥有10亿信徒,却不是印度唯一的宗教。除了土生土长的佛教、耆那教、印度教和锡克教,外来的伊斯兰教已成为印度第二大宗教。除此之外,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索罗亚斯德教(拜火教)和巴哈依教在印度也都拥有为数不少的信徒。

在印度的东北部,米佐拉姆邦和那加兰邦有超过90%的人信基督教。西部的旁遮普邦,65%的居民为锡克教教徒。而世界上超过一大半的拜火教教徒都聚集在孟买及其周边。公元8世纪为躲避阿拉伯军队屠杀,从波斯逃亡而来的帕西人是印度最富有的少数民族,掌握着印度一半以上的大财团,塔塔集团的创始人贾姆谢特吉·塔塔和英迪拉·甘地的丈夫费洛兹·甘地都来自拜火教家庭。

印度为什么没有“揭竿而起”的传统?

塔塔集团创始人贾姆谢特吉·塔塔

其实,在印度,与宗教密不可分的还有种姓制度。因为种族的不同,信奉的宗教也有所不同。

种姓制度是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又称贱籍制度。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最初是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制度。

原本的种姓制度并非要划分阶级及人的高低贵贱,而是要确保本身雅利安人的执政权和保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后来随着外族入侵征战不断改变,直到英国殖民印度时期因为符合殖民者需要,种姓制度才被固定、僵化,成为阶级森严的阶级体系。

印度为什么没有“揭竿而起”的传统?

婆罗门一般为祭司贵族(泰戈尔)、刹帝利为军事贵族(释迦牟尼)、吠舍为从商者(圣雄甘地)、首陀罗为被征

虽然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废除,但实际上,阶级的划分一旦形成,哪里是那么容易被改变的呢?

自古以来,印度从来没有揭竿而起的传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宗教和种姓制度。

上千年的种姓制度,作为印度教的基本教义,让绝大多数穷人根本无法逃脱世袭性的不平等命运。如果这种命运的平衡一旦被打破,那即是印度社会动荡的开始。

比如上世纪90年代,当印度政府为低种姓者保留更多政府公职和更多升学机会的政策推行后,相继引发了数10万高种姓人群的游行和抗议,甚至还有学生在事件中自焚。

印度为什么没有“揭竿而起”的传统?

虽然外族的频繁入侵和长达190年的殖民,让印度极早的确定了阶级等级,形成了印度这种在外人看来极度不平衡的社会制度。

但即便如此,虽然印度多次被征服,但他们的文化不仅没有被同化,反而更加多元。就是这个多元化,让印度看起来貌似还挺“民主”的。

为了让不同信仰的印度人在履行各自宗教信仰时不受妨碍,政府曾推出推出过多条豁免条款,比如一个虔诚的锡克教男子是不允许摘掉头巾的,随意他们在骑摩托车时可以无需按照交通规则带头盔。佩戴吉尔班短剑过飞机安检的锡克教教徒,也经常被默许通关。

在政治上,宗教也同样给予了多元和大度,光是700多个政党参与年度竞选就足以令人咋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大度”“民主”的方式,是一个解决宗教矛盾,寻求政治平衡的良方。

除此之外,印度教义里的现实,苦不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造业,即一生的作业,善恶是非都决定着死后的归处,天堂还是地狱。

印度教教徒认为在瓦拉纳西死去,灵魂将得到自由,生命也将从轮回中解脱。一些更小众的印度教支派则认为,在瓦拉纳西善终,恶业也能被宽恕。

而瓦拉纳西的解脱之家就是为弥留者准备的,他们千里迢迢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在瓦拉纳西咽下最后一口气,这是对待死亡最好的态度。开头说到的披头士就曾被印度人这种对待死亡的方式和态度给迷住了。

最后成为印度教哈瑞·克里须纳教派信徒的乔治·哈里森死后,骨灰也依照遗愿撒入恒河。

印度为什么没有“揭竿而起”的传统?

马尼卡尼卡河坛每年要焚烧32,000具尸体,每日25万美元的收益,让这里成为最大的生意场,靠死人钱谋生的大多是不可触碰者。

火葬工是个捞油水的工作,但由于太不体面了,所以如果不是贱民,即便可以挣很多钱,也没有人会降低自己的身份,这与种性制度是背道而驰的。

本周的两期大体上围绕印度的魔幻之处做了科普,从下周开始,我们开始起底印度一手遮天的四大家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