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節、板凳龍,韶關這個文化古村已綿延1700年

“廣東千年古村落”系列報道⑨

韶關南雄市烏逕鎮新田村具有光榮革命傳統,1934年10月,紅軍長征入粵第一仗——新田之戰就在這裡打響。

這個位於廣東省北部的村落,自古便處於嶺南、中原之間遷移、商貿的交通要道,西晉建興三年(315年),新田的先祖們從隴西穿古道而來,在此繁衍生息,建立了一個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積澱的文化古村。

新田村,原名為新溪村,“新”意為新開拓,“溪”指依山傍水。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因避宋仁宗趙禎諱,將湞昌更名寶昌(南雄),新溪更名為新田。

1934年10月26日,從江西信豐進入南雄境內的紅軍部隊,對盤踞在烏逕新田的敵人發起進攻並取得戰役勝利,為悠久的新田文化注入了新的精神力量。

姓氏節、板凳龍,韶關這個文化古村已綿延1700年

遷徙南雄第一村

據史料記載,在秦以前,嶺南屬於南蠻之地。公元前223年,秦國滅楚國之後,越人為避秦國,一批批遷往南方。這時,大庾嶺上出現了一群南遷的越人。

後來因戰亂和自然災害頻發,中原的漢族又多次向嶺南遷移,位於粵贛交界處的烏逕鎮,成為漢人南遷定居的目的地之一,烏逕鎮在歷史上有著“中原南遷第一鎮”的美譽。

據《晉太常李公介卿傳》記載,西晉愍帝時,始祖李耿被貶始興郡曲江令,攜家眷南下,天亮時(當地語稱“天光”)經過一座山,遂稱之“天光嶺”,李耿見新田古木參天,清河曲流,便在這裡安了家。

新田建村後,李氏子孫後代就一直在新田村繁衍,逐漸形成了一個以新田村為中心的李姓族居區域。新田李族在南雄堪稱名門望族,清嘉慶知州羅含章在《新豐陂記》中曾給予高度評價:“新水為州屬產谷之區,昌水縈迴,舟航畢集。考諸志乘,李氏巨族,卓有英才。”

新田村比建制於684年的湞昌縣(現在的南雄市)還早300多年,故當地流傳著“先有新田李,後有湞昌縣”的說法,又因李氏家族為該村最先抵達者,故稱“遷徙南雄第一村,遷雄第一家”。

姓氏節、板凳龍,韶關這個文化古村已綿延1700年

姓氏節追思先祖

姓氏節是為緬懷自己姓氏先祖而舉行的節日,在新田村周圍的村落,居住著葉、李、童、黃等達60姓之多的村民,各姓的姓氏節各有不同,新田村李氏的姓氏節極為隆重。

李氏姓氏節從農曆九月初十開始,為期6天。據考證,新田村姓氏節的形成,經歷了祝壽、祭祀、慶賀、崇祀、仿效、俗成等階段。在祝壽階段,只是子孫們為先祖李耿舉行祝壽活動,後來逐漸演變成熱鬧的姓氏節。

如今,流傳了千年的李姓姓氏節的儀式已經簡化,在節日期間,村民們主要做餈粑、磨豆腐、聚餐等,在簡樸的儀式中表達對先祖的追思。

新田村舞板凳龍,始於唐代,據村裡的老人講,人們在觀看龍燈時看得手癢,卻苦於沒有龍燈可耍,於是以所坐板凳為“龍”而仿效龍舞,“板凳龍”由此誕生。

新田的板凳龍有多種耍法,獨凳龍用一條家用的普通花條板凳裝飾上木刻或扎紙彩繪,兩三人舞。多凳龍則由五至十一人組成,每人各舉一凳,分飾龍頭、龍尾、龍身,數人協調行動,帶動著板凳搖來擺去,時起時落。無論是一條板凳還是多條板凳,在村民們的帶動下,都能像龍一樣盤旋翻騰,栩栩如生。

姓氏節、板凳龍,韶關這個文化古村已綿延1700年

格局完整的古建築

在新田的古建築中,祠堂佔有重要位置,根據族譜記載,從明到清,村內曾先後建有17座祠堂,現存有8座,基本保留了原有建築的主體結構。祠堂經歷風霜洗禮雖有毀損,但許多細節部分仍保留了原貌。

莊嚴肅穆的祠堂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其中,愛敬堂年代最為久遠,於1468年之前為李耿第二十二世裔李永潔所建,是新田村後房族人用於祭祖、婚喪禮儀以及舉行各種活動的重要場所。

村內的民居以及溝通民居的街巷,同樣保存著完整的格局。從村西的奎壁門樓開始,一條由南向北幾乎貫穿整個村莊的縱向軸線為主軸線;另一條東西走向的橫向軸線則串聯著愛敬堂、敘倫堂等幾座祠堂。

從村莊的總體形態、街巷走向、建築朝向來看,新田村的總體格局既非典型的珠三角村落佈局,也不同於粵東北客家民系,而是中原建築風格和嶺南建築特色的獨特融合。

【記者】李強 實習生 吳玉美

【通訊員】陳嘉茵 王丹婷

【作者】 李強

【來源】 廣東民政頭條南方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