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红楼系列(二):说红楼话真娘

苏州之真娘与杭州之苏小小和南京之莫愁是江南三大美女。真娘,本名胡瑞珍, 唐时名妓, 逃避安史之乱,回到故乡苏州,被诱骗到山塘街“乐云楼”妓院,只卖艺术,为守贞操,投湖自尽。其墓在虎丘剑池之西,墓上遍栽花木,又称「花冢」,冢畔刻有"香魂"二字,名士多著佳咏。

看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可不是真娘写照,那黛玉也是姑苏董小宛的暗喻,最后遗嘱紫鹃千万把自己送回苏州老家:“好歹身子是干净的”,暗说自己没有和宝玉有袭人一样的实质性突破进展。.

关于"真真"典故,唐代杜荀鹤《松窗杂记》记载:

唐进士赵颜于画工处得一软障,图一妇人甚丽,颜谓画工曰:“世无其人也,如可令生,余愿纳为妻。”画工曰:“余神画也,此亦有名,曰真真,呼其名百日,昼夜不歇,即必应之,应则以百家彩灰酒灌之,必活。”颜如其言。乃应曰:“诺。”急以百家采灰酒灌之,遂活,下步言笑,饮食如常。终岁,生一儿。儿年两岁。友人曰:“此妖也,必与君为患,余有神剑,可斩之。”其夕,遗颜剑。剑才及颜室,真真乃曰:“妾,南岳地仙也。无何为人画妾之形,君又呼妾名,既不夺君愿,今疑妾,妾不可住。”言讫,携其子却上软障。睹其障,惟添一孩子,皆是画焉。

可见,所谓"真真",便是“画中人”, "真真国女儿"也是杜撰,"通中国的诗书,会讲五经,能作诗填词",可不是大观园女儿?

真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也!求索"真真国"是否爪哇国,岂不可笑。

苏州红楼系列(二):说红楼话真娘

对照第五回中,宝玉去可卿房中见一幅《海棠春睡图》,也对照宝琴怀古压阵之第十首《梅花观怀古》:"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风到,一别西风又一年。"谜底是风月宝鉴,也可以意会纨扇,镜子照人,纨扇画像,都是如壁上美图,好似宝玉捉奸茗烟与万儿,那房间里也有一幅美人图。

苏州红楼系列(二):说红楼话真娘

可卿卧房

可见真真不但是可卿,也是宝琴,还是万儿,秦淮八艳,万艳同悲也。

可不是董鄂妃再嫁与董小宛入宫的合写,作者把正史与野史结合,而矛头,直指清宫蜜史。

吴梅村葬在灵岩,也是暗喻自己“身在曹营心在汉”,且看红楼结尾:弄得个袭人真无死所了.看官听说:虽然事有前定,无可奈何.但孽子孤臣,义夫节妇, 这"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推委得的.此袭人所以在又一副册也.正是前人过那桃花庙的诗上说道: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桃花庙”是“梅花观”一样的杜撰,说的是三国争桃花夫人故事,相反对照的是柳如是在国变后劝钱谦益死,自己奋身沉湖,践约当初“灵岩抔土”之约,再看红楼开篇灵石之说与甄士隐北邙之约,可见作者对灵岩的暗示,而灵岩是吴梅村的葬地,也是韩世忠与梁红玉的葬地,也是钱谦益与柳如是选好的理想墓地,也是朱彝尊宋荦等拜祭过的墓地。

灵岩对面的虎丘原名海涌山,是海潮所形成的山,对照红楼开篇女娲补天与甄士隐梦“天塌地陷”,可不是说的虎丘之难,暗喻国变。

苏州红楼系列(二):说红楼话真娘

苏州城有一座“北寺塔”,是江南第一大塔,乃东吴孙权为纪念母亲而建,当时叫报恩寺塔。 这北寺塔顶上有只青铜大葫芦,高三丈六尺一寸,重五千四百斤,闻风而发“呜呜”之音,可不是甄士隐的邻居贾雨村寄人篱下的葫芦庙的名字由来?

红楼梦里甄士隐三度贾雨村,虎丘也有如此传奇,说的是生公乃晋代高僧竺道生,对着听经人留下的块块垫坐石讲经,三天三夜后,果然有一块石头点头示意,当时正值严冬,但见池中白莲却竞相开放,这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白莲花开”的传奇,可不是红楼开篇的灵石之说。

虎丘有“狮子回首望虎丘”景观,说的伍子胥请阖闾命专诸用“鱼肠剑”藏于鱼腹内,刺死吴王僚,葬于狮子山;吴王阖闾死后,夫差将其父葬于虎丘山,狮虎遥遥相对,所以有狮子回首怒视虎丘的说法。

说到伍子胥,不得不说孙武,二人是阖闾的左膀右臂,而孙武是世界上第一个操练女兵的人,可不是红楼女儿国的首领?一笑!

红楼作者在开篇暗写诸多虎丘与灵岩故事风物,无非告诉读者,在国变之下,万艳同悲如真娘,国士遭际实堪伤!

而顾云美做甄士隐,才逃过此劫,可不让一不小心成了贾雨村的复社领袖吴梅村艳羡不已。

陈寅恪论柳如是志葬苏州,也是吴梅村之志:

又鄙意河东君所以留苏养疴,不偕牧斋归家度岁,当更有其他理由。考后汉书列传捌叁梁鸿传略云:“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疾且困,告主人曰:昔延陵季子葬子于赢博之间,不归乡里。慎勿令我子持丧归去。及卒,〔高〕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河东君者,以美人而兼烈女,企慕宋代之梁紅玉,观其扶病出游京口访吊安国夫人之古战场一事可以证知。韩梁墓在苏州灵岩山,河东君当时自料其必死,死而葬于苏州,即陆放翁“死当穿冢伴要离”及“死有要离与卜邻”之意也。(见剑南诗稿柒“月下醉题”及贰柒“书叹”。)

复次,白氏长庆集壹贰“真娘墓”(自注:墓在虎丘寺。)云:“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唯见真娘墓头草。霜摧花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吴地记云:“虎丘山有贞娘墓,吴国之佳丽也。行客才子多题诗墓上。”范锴华笑庼杂笔本顾云美“河东君传”末署:“甲辰七月七日书于真娘墓下。”据此,云美之意殆拘执地方名胜古迹,以为河东君愿死葬苏州之故,仅由于欲与唐之贞娘相比并,则犹未尽窥见河东君平生壮志之所在也。

邓汉仪(1617—1689),字孝威,号旧山,一号旧山梅农,明未吴县诸生,是吴梅村好友在其《下名家诗观》“闺秀别卷”中云:“ 柳因一名隐,字蘼芜,更字如是。生出未详。虞山钱牧斋宗伯之妾。河东君放诞风流,不可绳以常格。乙酉之变,劝宗伯以死,及奋身自沉池水中,此为巾帼知大义处。宗伯死,自经以殉,其结局更善。灵岩抔土,应岁岁以卮酒浇之”。

“灵岩抔土”四字,颇和红楼开篇“抔土难留”意蕴。

陈寅恪先生写《柳如是别传》,其实也是为钱谦益证明心迹,把顾云美的小说变成心史,而红楼是一部吴梅村的悔过之书,这是陈寅恪先生始料不及的。

陈寅恪是治学大家,面对红楼,好似自己说60年面对《圆圆曲》始终不能尽解,其实是历史学家缺少小说家的想象力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