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滅亡時,秦國的百萬雄師都去哪裡了?為何沒有回來勤王?


秦朝滅亡時,秦國的百萬雄師都去哪裡了?為何沒有回來勤王?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中國的格局不再是四分五裂的局面,也結束了戰國七雄的200年紛爭,黎民百姓的生活得以穩定,不再受戰爭的襲擾
秦統一六國後,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建立郡縣制,使中華民族以一個全新的面貌屹立於世界之林,其功不可謂不大,奈何奸臣當道,使得大秦帝國沒有能夠延續昔日的輝煌,秦二世時期便搖搖欲墜,各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力圖推倒龐大的大秦帝國,首當其衝的是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軍,現在還記得課本上學過的那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試想若即位的不是胡亥而是公子扶蘇,或許大秦帝國的輝煌還能得到延續,但事與願違,我們不能改變歷史,只能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把我們現代的社會建設的更好。

說到秦朝的滅亡,我們不得不提及楚王項羽,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楚國後人,項燕之子項梁也召集起義軍,意圖抵抗大秦的暴政,恢復楚國的光榮,而項羽也是在這時候展現自己的軍事天賦的,有人認為項羽不算一個軍事將領,但實際中他除了跟漢王劉邦最後的爭鋒中失敗外還沒有敗績,鉅鹿之戰是古代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力,也展現了項羽的強大。

秦朝滅亡時,秦國的百萬雄師都去哪裡了?為何沒有回來勤王?

那麼在推翻秦國的統治過程中,我們都知道,當時的秦國並沒有正規的軍隊來進行抵抗,他們的士兵都是在驪山的囚徒,在秦國萬分緊急時刻,秦國大將章邯給秦二世建議赦免囚徒,不僅不治罪,若在戰場上立了戰功還能抵罪並升官,這裡面比較有名的就是英布那些人心想:“反正大家也是囚徒,還不如拼一拼,或許以後還能成為人上人”,最後也展現了很強的戰鬥力。

秦朝滅亡時,秦國的百萬雄師都去哪裡了?為何沒有回來勤王?

然而秦國所謂的虎狼之師呢?他們統一六國的主力軍呢,為何在秦國危及直至後來漢朝建立也沒能出現呢?“虎狼之師”顧名思義也是十分強悍的,但當時秦統一了以後,秦始皇為了鞏固中國的版圖,把一部分軍隊安排在了南越國,一部分安排在了北方抗擊匈奴,南越國(主要是今廣東、廣西、福建等地)當時是趙佗帶領的50萬軍隊,趙佗當時向秦始皇請了個將令,說:“假如有一天秦國有難,臣當如何?”秦始皇說:“如果秦國有難,我不准你班師勤王”,趙佗說:“我是老秦人啊,秦國有難我怎能不管”,秦始皇說:“秦國可滅,但華夏民族不能滅,所以我不准你班師勤王”。

秦朝滅亡時,秦國的百萬雄師都去哪裡了?為何沒有回來勤王?

因此當時趙佗帶領的50萬秦軍以及在北方長城固守的秦軍並沒有來救大秦,中原地區的安定或許也是秦始皇想看到的吧,這才是一個帝王的胸襟,寧肯犧牲大秦帝國,也不願意看到華夏民族被戰亂侵襲。很多人不解,認為大秦剛統一六國以後就大修長城,讓百姓苦不堪言,但其實今天來看,也是有他的難處的,所有人都拿修築長城的事指責秦始皇是個暴君,卻不知不堅守北方,匈奴之禍就會蔓延至內地,五胡亂華就印證了這一點,差點讓華夏民族覆滅。總體來說秦始皇是功大於過的。

秦朝滅亡時,秦國的百萬雄師都去哪裡了?為何沒有回來勤王?

毛主席說過,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傳承不息,靠的是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我們華夏民族有過輝煌,也有過屈辱,正是在這種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的積累、沉澱、學習,靠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我們應當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安定。

以前的社會建設靠的是各地的官員,統一有皇權集中管理,而現在不同了,新時代的中國建設是靠我們所有的公職人員、人民和企業,每個人、每個機構都有相對相應的社會責任。

今年這場疫情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但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在最需要的時候我們所呈現出來的團結,我們能夠看到疫情期間奔赴前線的醫護人員、能夠看到在背後默默付出的公職人員,他們放棄年假,放棄跟家人團圓的時間,舍小家為大家的民族情懷。

秦朝滅亡時,秦國的百萬雄師都去哪裡了?為何沒有回來勤王?

在此之前大家對於公務人員的認知可能是,穩定、鐵飯碗、沒有壓力等等,但其實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另一面,公務員也一樣,你能夠看到他們朝九晚五無壓力,卻沒看到在需要承擔社會責任的時候,他們的勇往直前;國家的未來在年輕人,所以面向年輕人每年的公務員會有不斷的招生報考端口。

如果確實對公務員感興趣,那不妨一試,也給我們國家的公職機構注入一些新鮮的血液。加油吧少年!

秦朝滅亡時,秦國的百萬雄師都去哪裡了?為何沒有回來勤王?

歡迎關注小編
帶你觀看更多精彩內容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文章參考各類文獻,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