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做多”深圳?

在互联网上,深圳是唯一一座只凭着天气和地铁,就能长年登上热搜的神仙城市。

与热搜等量齐观的是,时不时就有一盆盆兜头而来冷水和争议。从诞生起,关于深圳的争议就从未停止。从“蛇口风波”,到“深圳你被谁抛弃”,到“别让华为跑了”,再到如今的“人才流失”、“GDP失速”、“写字楼空置”、“房价异动”.....只要贴上个“深圳”标签,排山倒海的争议就会随之而来。

聚光灯下,深圳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各种联想与评议。最近,像《深圳正在做空自己》这样的文章,已经刷爆过你的朋友圈。但结合过去40年的发展来看,没有人能做空深圳,显而易见的则是,有更多的力量正在事实上“做多”深圳。

谁在“做多”深圳?

莲花山上俯瞰深圳

国家在“做多”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除了地缘优势,谈深圳一定无法回避政策红利。从根本上决定深圳命运的,正是一次次的国家意志。

从结果上看,如今40年的深圳已经实现了GDP超越广州香港、人均GDP连续全国第一等奇迹......大浪淘沙后,成为唯一一个跻身一线城市之列的“后生仔”。

抛开改革开放之初的特殊时期的使命不提,即使在近10年内,深圳仍旧是国家经济改革政策的优先实施地及最大受益者。

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30岁生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作为全市乃至珠三角区域的核心引擎的前海,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其中提及“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而深圳恰恰是大湾区内唯一一个定位创新引领的城市。

仅仅半年后,在深圳40岁生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出台,不仅坐实了深圳大湾区龙头的地位,更是让深圳的前路前所未有地清晰——“既要先行,又要示范”;“深圳不能仅做‘单项冠军’,而要全面领先”;“到本世纪中叶,深圳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凭什么又是深圳?”从GDP崛起,到成为“先行示范区”,深圳过去几年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势能,引发了大家对深圳城市价值的重估。有人形容,双区加持的深圳,相当于“第二次改革开放”。其实国家一次次为深圳背书,表面上是深圳的幸运,背后则是多少深圳人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和“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叠加而来的成果。

谁在“做多”深圳?

产业在“做多”

城市的价值在于产业。在坊间传闻中,却经常形容深圳产业“流失严重”,尤其是把“华为外迁松山湖”当做是典型案例。(事实上,华为总部仍在深圳)

这不是第一次深圳的产业外迁被“中伤”,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全国许多城市正在大张旗鼓“招商引资”时,深圳用“自主研发”取代了“三来一补”,进行“二次创业”的大胆之举。经济增长一度受到严重影响,仍然艰难的完成了转型,随之而来的是一波城市利好。

2008 年金融危机后,外需放缓、成本上升,深圳经济发展再次遭遇挑战。深圳主动“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释放了部分土地,为新兴产业发展腾挪出空间,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在一片争议声中,2014 年,深圳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占比升至63%,产业结构转型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谁在“做多”深圳?

船大难掉头,相比于北京上海,深圳的在于枷锁少,包袱小,而且离市场化最近,市场化程度也是最高。靠着这些“阵痛”,自我修复能力最强的深圳每次都能站在时代前沿。那些口口声声说深圳产业外迁的,应该先弄清楚“迁出”的是什么企业,“迁入”的又是什么企业。

有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1000人以上大公司提供的岗位数量超过上海和广州,仅次于北京。

谁在“做多”深圳?

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有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南方总部、IBM全球采购中心、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沃尔玛中国总部、UPS亚太航空转运中心等跨国公司均在深圳设立地区总部。

在深圳湾区域,也已经汇集了近百个世界级总部,各个都是 “别人家的公司”:华润、阿里巴巴、恒大、腾讯、百度、今日头条、高通、联想、中国航天、中海油、安邦、百丽、天虹、海王、海信….截至2019年底,深圳湾投资强度达到286亿元/每平方公里,是中国总部企业最为密集区域之一。

如今,深圳在发展总部经济的同时,也没有摒弃工业制造。2019年,深圳的第二产业占比为39%,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制造之城”底色,但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比重在逐年增加。

接下来,深圳将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再一次完成自己的城市升级。

谁在“做多”深圳?

外资在“做多”

一座城市的外资的多少,是这座城市吸引力的重要表现。因为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里走、资金就往哪里流、项目就在哪里建。

例如在1996年,美国最大连锁超市沃尔玛在中国开设首家山姆会员店,地点就选在了深圳福田区。2008年,这家旗舰示范店成为山姆会员全球单店销售第一。此后,这个冠军头衔一直保持,至今已12年。

信心,此时比黄金更珍贵。在全球投资低迷和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深圳依然展现了超强的吸引力。在第一季度,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加快了在深投资项目的注册落户、运营、开工步伐——

比亚迪与日本丰田电动车合资公司宣布成立,选址坪山;英国保诚亚洲金融科技研发中心和瑞士ABB集团等新的外资巨头,也在深圳开始了正常的运转。

谁在“做多”深圳?


2019年前三季度,深圳外资投资同比增长近九成。空中客车(中国)研发中心、波士顿咨询亚太数字中心、埃森哲全球研发中心等相继落地。截至去年9月底,深圳历年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6690个,累计吸收合同外资2678.38亿美元,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56.77亿美元,多项指标均位于全国各城市前列。

外资不断加码深圳,离不开深圳创新能级提升,营商环境优化,以及产业体系完整高效。事实上去年,深圳大宗交易规模已经高达507亿元,占全国市场的19%,实打实地从上海等大城市手中夺到更多的外资流入。

谁在“做多”深圳?

教育在“做多”

在刚刚过去的3月份,由中科院和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建的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正式签约落户深圳光明,并计划在今年将启动首批研究生的招生工作。中科院深理工定位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建成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规模控制在2000人,加上研究生预期达到一万人。该校三分之一教授将全球招聘,三分之二来自中科院。

同时,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也将启用,首批将有4000名学生入驻。

谁在“做多”深圳?

这只是一个深圳教育的“缩影”。2012年以来,深圳市已累计建成7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全日制高校已达到13所。

近年来,深圳市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年增长20%以上,2019年预算达174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在未来的5年,深圳还将筹建海洋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港中大(深圳)医学院、音乐学院等名校,同时加快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天大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哈工大(深圳)国际设计学院获批设立。

深圳在高等教育创造了这股“深圳速度”,让很多人惊呼:“深圳开挂了”。

仔细看就会发现,深圳这波操作十分具有针对性:例如海洋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等都与城市定位密切相关,而医学院、师范大学等,都是补齐民生短板的“刚需”。但更重要的是,深圳将把中科院北理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理工类大学,打造成属于深圳的“斯坦福大学”。他们不仅仅是一座学校,更是深圳的“硅谷”模式。

只有以产业为依托,产学研合作,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带来真正的产业升级。

年轻人在“做多”

关于深圳的人口,有几个数字决定了深圳目前的现状。

首先,2019年深圳市的常住人口为1343.88万人,共新增41.22万人,新增人口数被杭州反超,排名全国第二。但是近5年,深圳年均人口增量在50万以上,全国绝无仅有,一枝独秀。

同时,由于深圳的土地面积,只有北京、杭州的八分之一,不到广州、上海的三分之一,所以深圳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超大城市”

另一边,深圳却是一座全世界最年轻的城市,平均年龄仅为33岁。而且,深圳近10年,每年新生儿出生量平均超过20万,同样是全国第一。

人口流入第一、人口密度第一、新生儿数量第一、平均年纪最小.....这个数据你品,你细品。

谁在“做多”深圳?

当然,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除了庞大的人口规模,还需要优秀的人口结构,尤其是顶级人才的数量。作为中国人才引入计划实施最早的城市,深圳人才类专项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从2013年的14.1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53.40亿元,增幅达277%。

在深圳前海的深港青年梦工场,成立近五年,388个来自港澳和世界各地的青年创业团队在这里孵化、成长,超过一半创业项目拿到融资,累计融资额超15亿元。而且,现在至少有5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在深圳设立了实验室,带领深圳的高校学子,向世界尖端科研领域进发。

事实上,深圳要想成为未来的“全球标杆城市”,归根到底取决于能否吸引年轻人,留住年轻人。为了吸引世界人才,蓄力“全方位示范”,深圳开始重点针对教育、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民生建设,不断出台利好政策。

例如,去年深圳就曾出现“高薪”全球聘请名牌大学老师、医生等民生岗位的新闻,引发全国热议,纷纷点赞。因为这些人才不仅将成为深圳的一部分,更将给深圳人带来更好的明天。

谁在“做多”深圳?

无可否认,在疫情的影响和未来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深圳将面临着重重困难。短期的低谷,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深圳也无须回避城市发展面临中的种种问题。

反观过往,深圳经历了历史的关口:破冰、闯路、困顿、失意、反省、劫难、重启……无论是东南亚经济危机、金融风暴、中美贸易摩擦,甚至是最强台风的暴击,都会考验这座年轻的城市。

深圳不缺争议,深圳也不怕争议。在最困难的时候,这座城市依然会保持务实、保持活力、保持微笑。每一次从困境中走出,都是深圳的自我成长。

现在,做多深圳,就是做多我们继续开放的胆气,就是做多我们不孤立于世界的赋能,就是做多40年来的经验成果,就是做多未来世界级湾区的成型!

谁在“做多”深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