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備受爭議,招禍詞眼竟是“孤城閉”三字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熱播劇《清平樂》中的北宋仁宗朝,名臣輩出,文豪湧現,被形象地稱作“背誦全文天團”。但劇情發展到第24集,第一首真正家喻戶曉的作品方才千呼萬喚始出來——西北邊疆大漠,范仲淹引吭高歌《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備受爭議,招禍詞眼竟是“孤城閉”三字

真實歷史中,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是這樣的:范仲淹時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期間戍邊禦敵,勸課農桑,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百姓安居樂業,西夏深為憚服。但是,畢竟是遠離親人而戍守苦寒邊疆,秋風襲來,滿目蕭條,難免勾起了作者的思鄉之情,於是有感而發創作了千古絕唱《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的這首《漁家傲·秋思》,上闋寫景,極盡悲涼,下闋寫情,感人肺腑,全詞把戍邊將士們的英雄豪情和生活艱辛表現得淋漓極致,堪稱邊塞詩中的極品佳作。

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備受爭議,招禍詞眼竟是“孤城閉”三字

但是在《清平樂》的劇情中,隨著前線戰敗,范仲淹卻因《漁家傲·秋思》被彈劾,說他作為主帥,竟然在大戰前夕作此“喪氣之詞”,是懼戰的表現,擾亂軍心,罪不可恕。而在真實歷史中,此詞也確實備受爭議。


那麼,《漁家傲·秋思》到底寄託了范仲淹怎樣的情感呢?備受爭議的緣由又在何處?我們不妨細讀文本,逐句鑑賞。

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備受爭議,招禍詞眼竟是“孤城閉”三字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秋天的西北邊塞,與江南風光大不相同,大雁飛回南方的衡陽,一點兒沒有停留的意思。范仲淹是蘇州人,一句“風景異”寫出延州與內地秋天景色的不同,一句“無留意”寫出連大雁都對此地毫無留戀,意在表明邊塞環境苦寒,將士生活艱辛。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傍晚時分,軍中奏響號角,邊塞特有的風呼馬嘯之聲隨之而起,層巒疊嶂裡,長煙落日,孤城緊閉。這一句,通過聲音與景色的雙重描寫,烘托出塞外黃昏的悲涼氛圍。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飲一杯濁酒,不禁思念起我遠在萬里的家人,但戰事未平,功名未立,還鄉之計遙遙無期。“一杯”與“萬里”形成鮮明對比,“思鄉”與“歸無計”形成巨大落差,寫出了戍邊將士有家不能回的苦楚。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遠處傳來羌管的悠悠之聲,近處可見滿地寒霜,夜深了,我卻無法安睡,將軍因操勞軍計熬白頭髮,戍邊士兵因思念家人多次在夢裡偷偷流淚。“羌管”與“寒霜”是對深秋夜景的描寫,在時間上是對黃昏“長煙”和“落日”的延續,“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則直觀寫出戍邊將士的艱辛與無奈。

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備受爭議,招禍詞眼竟是“孤城閉”三字

整首詞,字字帶血,句句經典,尤其是“孤城閉”三個字,堪稱全詞的“詞眼”,不僅是對邊城守衛森嚴的描寫,更影射了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眾所周知,宋朝重文輕武,推崇仁孝治國,採取重內而輕外的政策,雖然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但與此同時邊疆卻是守備鬆弛,引發外患不斷。


寶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稱帝,宋仁宗發兵討伐,結果屢戰屢敗,西北邊境岌岌可危。延州之地,雖然在范仲淹的籌謀下局勢穩定,但就整個形勢來看,仍是獨木難支,處於孤立狀態。所以,“孤城閉”三字或許確有弦外之音,透露出宋朝軍事薄弱,邊塞形勢危急,日落後不得不城門緊閉。


不過,說《漁家傲·秋思》是“喪氣之詞”,卻是非常不恰當的,思鄉不代表懼戰,針砭時弊亦不代表臨陣退縮,范仲淹以守為攻,主和不主戰,不是怯懦,而是分析利弊後的正確選擇。

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備受爭議,招禍詞眼竟是“孤城閉”三字

范仲淹在延州知州任上,加強軍隊訓練,構造防禦工事,按兵不動,等待時機。當時的北宋與西夏,相互間都是易守難攻之勢,所以范仲淹堅持採取守勢,西夏也不敢主動出擊,延州因此局勢穩定,在外患中得以獨善其身 。史載:“軍中有一範,西夏聞之破膽。”西夏方面評曰:“今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不比大範老子可欺也。”党項人稱知州為“老子”,“小范”指范仲淹,“老範”指前任知州範雍,一句“腹中有數萬甲兵”,道出了范仲淹的功績,也道出了西夏對他的忌憚。


另外,范仲淹的這首《漁家傲·秋思》在宋詞發展史上也佔據了重要地位。早期的詞皆是以婉約為主,直到蘇軾對詞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豪放派才橫空出世。一般認為,蘇軾是豪放派的開山鼻祖。但是,《漁家傲·秋思》明顯已經超脫了婉約派的兒女情長,把國家大事和英雄情懷寄寓在了詞作中,對後來蘇軾、辛棄疾開創、發展豪放詞派影響極大。


總之,無論從藝術成就來看還是從思想成就來看, 《漁家傲·秋思》都不失為一部偉大的作品,而范仲淹更是千年難得一遇的能臣兼文豪。


參考資料:《全宋詞》、《宋史》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