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關,一個最適合送別壯士的地方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行駛在戈壁灘中,這是最期待出現的畫面。河西走廊盡頭有兩關,玉門關和陽關。玉門關處於最西端,而陽關在玉門關南面,兩關相距不過60來公里。從玉門關出發,駕車到陽關也就40多分鐘的路程。在荒漠中駕駛與山區不一樣,馳行的車輛像一隻小螞蟻爬行在遼闊無邊的天際間,感覺很慢卻很安全。手握方向盤、眼觀車窗外,一路欣賞大漠風光,期待的畫面一直沒有出現,不知不覺就到了陽關。

陽關,一個最適合送別壯士的地方


何為陽關?據說陽關因位於玉門關之南而得名,理由是古人以"山南為陽,水北為陽"。

中國的漢字由象形字演化而來。從"陽"字來看,從古到今無論繁體字還是簡化字,都有一個"日"旁,一定與太陽有關。中國在北半球,中原又在北迴歸線以北,當太陽昇起的時候,陽光首先照射到的是山的南面,因此"山南為陽";河流一般都在低窪處,太陽昇起的時候,最先照射到的是河水的北岸,因此"水北為陽"。我困惑的是,陽關確實在玉門關的南面,但玉門關不是山,怎麼要硬拉扯在一起呢?諮詢管理區人員,回答是景區資料上這麼說的,具體也弄不清楚。百度了一下,也是不得其解。

漢字是一種充滿想象力的文字,"陽"除了與太陽有關外,還衍生有其他一些意思,如"表面"、"公開"、"凸起"、"高處"等,應用的例詞、例句有"要搞陽謀不搞陰謀"、"陽文"等等。陽關的遺址在荒蕪平坦的戈壁灘上,修建時的規模和景象現在已無法考證,但視覺上應當比附近幾處烽火臺要更顯眼、規模也應該大許多吧?想想一下,在茫茫戈壁灘中矗立著一個雄偉的關隘,如果取其"凸起"之意稱為"陽關",絕對是說得通的,這只是我的一個猜想而已。

陽關,一個最適合送別壯士的地方


千古絕唱《陽關曲》。在唐朝邊塞詩中提及陽關的比較多,首推的還是王維的別離詩《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詩創作時期沒有定論,有學者以風格推測認為是王維晚年之作,時間在"安史之亂"以後,卻又沒有確切的證據。公元737年,王維曾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到河西訪查軍情,這首詩是否寫於期間呢?誰也不知道,但是這首詩表達了世上最真摯的友情,並因此傳唱千古,這是公認的。

王維要送別的朋友叫元二。元二本名元常,家中排行老二,王維直呼其小名,可見兩人交情非比一般,應是"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的那種。安西,即唐代設立的安西都護府,管轄範圍覆蓋今天的新疆全部及中亞的吉爾吉斯等,地域非常廣闊。元二根據工作安排要到安西,這是一個戰事頻繁、兇險無比的地方,可以想象作為生死弟兄的王維是如何的擔心和不捨,也許這是一次生離死別!

酒是神奇的之物,有時承載著壯士的英雄氣概,有時又幻化為兒女柔情,有時又代表了男人們難以言表的深厚友誼。元二要出發了,王維趕到客棧與二元舉杯作別。渭城的清晨飄散著絲絲細雨,客棧旁柳枝上萌發出早春的嫩芽,走出陽關從此生死兩茫茫,千杯萬盞也道不盡那份不捨情!

陽關,一個最適合送別壯士的地方


秋水芙蕖似王維。唐詩是詩歌文化發展的珠穆朗瑪峰,有人對唐朝的四個著名詩人作了比較和評價,"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李賀是鬼才"。王維多才多藝,不僅是詩人,也是畫家,還精通音律。他的詩貼近生活,語句自然、雅俗共賞,其詩畫作品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稱。王維的詩歌藝術價值最高,流傳最為廣泛,這首離別詩傳抄中還被起了幾個名字,如《渭城曲》、《陽關曲》、《陽關三疊》等。

王維一生淡泊名利,與世無爭又待人真誠,敖陶孫對他的評價是"秋水芙蕖,倚風自笑"。王維的一生,真的就像盛開的荷花,否則這世上怎麼還有《送元二使安西》這樣感人肺腑的別離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