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一个最适合送别壮士的地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行驶在戈壁滩中,这是最期待出现的画面。河西走廊尽头有两关,玉门关和阳关。玉门关处于最西端,而阳关在玉门关南面,两关相距不过60来公里。从玉门关出发,驾车到阳关也就40多分钟的路程。在荒漠中驾驶与山区不一样,驰行的车辆像一只小蚂蚁爬行在辽阔无边的天际间,感觉很慢却很安全。手握方向盘、眼观车窗外,一路欣赏大漠风光,期待的画面一直没有出现,不知不觉就到了阳关。

阳关,一个最适合送别壮士的地方


何为阳关?据说阳关因位于玉门关之南而得名,理由是古人以"山南为阳,水北为阳"。

中国的汉字由象形字演化而来。从"阳"字来看,从古到今无论繁体字还是简化字,都有一个"日"旁,一定与太阳有关。中国在北半球,中原又在北回归线以北,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阳光首先照射到的是山的南面,因此"山南为阳";河流一般都在低洼处,太阳升起的时候,最先照射到的是河水的北岸,因此"水北为阳"。我困惑的是,阳关确实在玉门关的南面,但玉门关不是山,怎么要硬拉扯在一起呢?咨询管理区人员,回答是景区资料上这么说的,具体也弄不清楚。百度了一下,也是不得其解。

汉字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文字,"阳"除了与太阳有关外,还衍生有其他一些意思,如"表面"、"公开"、"凸起"、"高处"等,应用的例词、例句有"要搞阳谋不搞阴谋"、"阳文"等等。阳关的遗址在荒芜平坦的戈壁滩上,修建时的规模和景象现在已无法考证,但视觉上应当比附近几处烽火台要更显眼、规模也应该大许多吧?想想一下,在茫茫戈壁滩中矗立着一个雄伟的关隘,如果取其"凸起"之意称为"阳关",绝对是说得通的,这只是我的一个猜想而已。

阳关,一个最适合送别壮士的地方


千古绝唱《阳关曲》。在唐朝边塞诗中提及阳关的比较多,首推的还是王维的别离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创作时期没有定论,有学者以风格推测认为是王维晚年之作,时间在"安史之乱"以后,却又没有确切的证据。公元737年,王维曾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河西访查军情,这首诗是否写于期间呢?谁也不知道,但是这首诗表达了世上最真挚的友情,并因此传唱千古,这是公认的。

王维要送别的朋友叫元二。元二本名元常,家中排行老二,王维直呼其小名,可见两人交情非比一般,应是"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的那种。安西,即唐代设立的安西都护府,管辖范围覆盖今天的新疆全部及中亚的吉尔吉斯等,地域非常广阔。元二根据工作安排要到安西,这是一个战事频繁、凶险无比的地方,可以想象作为生死弟兄的王维是如何的担心和不舍,也许这是一次生离死别!

酒是神奇的之物,有时承载着壮士的英雄气概,有时又幻化为儿女柔情,有时又代表了男人们难以言表的深厚友谊。元二要出发了,王维赶到客栈与二元举杯作别。渭城的清晨飘散着丝丝细雨,客栈旁柳枝上萌发出早春的嫩芽,走出阳关从此生死两茫茫,千杯万盏也道不尽那份不舍情!

阳关,一个最适合送别壮士的地方


秋水芙蕖似王维。唐诗是诗歌文化发展的珠穆朗玛峰,有人对唐朝的四个著名诗人作了比较和评价,"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李贺是鬼才"。王维多才多艺,不仅是诗人,也是画家,还精通音律。他的诗贴近生活,语句自然、雅俗共赏,其诗画作品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称。王维的诗歌艺术价值最高,流传最为广泛,这首离别诗传抄中还被起了几个名字,如《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等。

王维一生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又待人真诚,敖陶孙对他的评价是"秋水芙蕖,倚风自笑"。王维的一生,真的就像盛开的荷花,否则这世上怎么还有《送元二使安西》这样感人肺腑的别离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