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五书话:个性化的专题书展——把一切献给厦大

2012/4/3书信文化助力书展


启五书话:个性化的专题书展——把一切献给厦大


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四楼是特藏部,这里珍藏着这所岁月沧桑的高等学府的“镇校之宝”:陈嘉庚、萨本栋、林语堂、姚一苇、卢嘉锡等校主校友著作签赠本和手稿,历届校友捐赠的纪念品,以及从1924年到1949年的1600多本的毕业生的论文……

四楼特藏部明亮的“玉堂厦大文库”对公众开放,在这个窗明几净的大厅里,展览堂、书库和阅览厅三足鼎立,和谐共处,水乳交融,是整个厦大图书馆最有人文品位的处所之一。

在厦门大学九十一年校庆的时候,我把父母亲一辈子积存的图书和资料全部捐赠给厦大图书馆,为此厦门大学特意在“玉堂厦大文库”举办名为“把一切献给厦大——郑道传教授/陈兆璋教授伉俪赠书”的展览。

这个展览的内容第一部分为他们的著作《殖民地问题》(中华书局)、《世界中世纪研究散论》、《资本论方法论研究》等,以及他们参与编写的著译《世界中古史》、《特伦甘那人民的斗争及其教训》等,还有经济学、历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文丛上千册,其中还不乏著译名家的签名本,很多图书的内页注满了图书的主人在阅读和备课时留下的密密的眉批和重点划线。赠书中还包括《世界知识》(1949-1999)整套杂志,填补了厦大图书馆馆藏的缺漏。家父家母一辈子爱书如命,半个多世纪来这些图书也随着主人的命运颠沛流离,甚至一度全部装入麻袋流落至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村里,现在终于让老人家的爱书有了最好的去处,我如释重负!

第二部分为我母亲陈兆璋的手稿和她一生制作的教学科研卡片,其中卡片的数量多达七千多张,后学可以从中感受老一辈知识分子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手书时代”的学术追求。

第三部分为《热血与坚忍》文献和手稿。家父早年跟随恩师王亚南教授来厦大任教,生前曾任厦大经济系副系主任等,1957年被错划右派,后双目失明,但他自强不息,在黑暗中奋起,《热血与坚忍》一书是2006年为专门纪念家父而出版的一部大型文集,其中有潘懋元教授、陈可焜教授、陈孔立教授等二十余位校内外教授学者分别亲笔撰写的文稿原件。同时展出的还有新中国初期王亚南校长在两年里颁发给他的6张聘任书原件和信封,这些聘任书和信封上的毛笔书法极具功力,出自当时厦大校长办公室秘书何励生先生之手,而何励生正是集邮家何大仁教授的父亲。

第四部分为家父家母前珍藏的旧信数百封,其中不乏谢希德、施蛰存、谷霁光、叶国庆、姚一苇、王梦鸥等著名教授学者的亲笔信札和明信片,特别是美国佛吉尼亚大学朱一雄教授、庄昭顺作家伉俪、首都师范大学戚国淦、寿纪瑜教授伉俪的亲笔信札多达近百封,这些信札 无论是文字的精典、思维的闪光还是书写的娟秀都令后人仰慕,信札的时间多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不仅体现了知识分子在新时期奋发的思想与奉献的情感,还体现了民国时期的老学子儒雅的风范,体现了厦大长汀时期的学子几十年如一日的同学情、师生情和母校情,封封真迹都烙上着深深的时代印记,是极为珍贵的文字史料。

由于其中很多的信函是封戳票信俱全的历史留存,因此还散放集邮文化和书信文化共同的馨香,引起了青年学子和集邮爱好者的意外的惊喜和浓厚的兴趣,展览因此而倍受关注。


启五书话:个性化的专题书展——把一切献给厦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