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的“消费免疫”与穷人的“消费认知缺陷”

理论上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消费认知缺陷。一个很抠门的人,假如一件商品的营销击中了他的消费认知缺陷,成交其实是很容易的。

举个栗子。现居楼下有一些垃圾箱控。其实都是拆迁户,本是高净值人群,偏偏垃圾袋都不舍得扔,恨不得全世界的塑料瓶都捡来。对于这些人,想赚他们的银子理论上来说是很难的。因为消费会带给他们很不愉快的体验。可偏偏就有商家针对这样的人群,还赚的盆满钵满。

一个卖医疗器械的连锁店(打着直销旗号的江湖小商品),营业执照注册资金人民币2万,连产品申请的专利都没有,就说能包治百病。店家不发传单,也不打广告,就和村里的大爷大妈说到店里签到。签到一周有理疗的石头,签到一个月有肥皂,签到半年有豆油。老人蜂拥而至,每到周末人满为患。甚至有因为怕落下签到的还要子女帮忙接送。到店领礼品才不是白给的,要配合讲师营造气氛,要鼓掌,要喊口号。

事实是什么呢?贪便宜的老人体验得久了,看到一些人买一堆人就跟着买。那最开始买的人是不是托咱不知道,总之业绩好,捕猎者割韭菜赚了,丰收了。

这就是消费认知缺陷。它和智商关系不大,和知识储备有一定关系,最关键的是认知,而认知是和思维方式相关的。大部分人,往往看不到问题的本质。

都市里的家长年薪大几十万,省吃俭用不舍得花,就为了给孩子报补习班。补习班利用的就是消费认知缺陷——父母的攀比心。别的孩子报了自己的孩子不报,家长就睡不着觉了。而那第一个报这个班的孩子是真实的吗?其实不重要,捕猎者只需要营造一个大帮哄的局面就行了,有了势,韭菜会自己来排着队等着你割。

大牌的化妆品,服饰,包包,甚至一些针对屌丝群体的电子产品,都是在造这个势。他们要营造一个大帮哄的效果,既让你饥渴,还要让你欲罢不能。

你付了钱认为买的是物有所值。怎么可能啊?消费这件事本质上就不存在平衡,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

你消费,你就输了。

富人本质上都是消费免疫的人。什么意思?富人买任何商品本质上是不花自己的钱的。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富人造势,割韭菜,再用躺赚的资金里面的零头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

讲个故事。一个身价过亿的人去饭店吃饭,买完单饭店给了一张代金券。他问这个谁都可以用吗?店家说是,截止日期之前谁用都可以,都有效。那个亿万富翁拿着这个券挨个桌推销,“我出差只来一次,以后不来了。这个券面值100可以免100餐费,我半价50卖你,你要不要?”

你品。你细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