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当和而不同,但不建议去说服那些与你意见相左的人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前半句说的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我记不清具体是什么时候把“和而不同”当成自己的签名和行事准则,但粗略算下来,大概已有十年时间了。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是孔子所言。

真正使我深思这句话,产生共鸣并应用于生活的,缘起我早年关注的一个网站。

网站名字早已忘却,但我记得是一个售卖精致手工人偶的平台,那时大概十八九岁,对很多另类事物抱有好奇和别样的观感。

君子当和而不同,但不建议去说服那些与你意见相左的人

(有幸找到一张)

学生时代的零花钱并不宽裕,而网站上动辄几千上万的人偶并不符合我当时的消费需求。

所以当时只是添加了网站老板的社交账号,他账号的签名就是“和而不同”。

在社交账号上我没有跟他聊过天,也不知道他年龄多大,是男是女也无从判断。

他的社交账号常年不更新,偶尔会换一个名字,大多一两个字。

我对他的认知,全凭账号简短的名称以及新推出的人偶来揣度,只觉得这个人神秘、缄言、富有非凡的审美,他跟人偶一样向外散发着不同于这个世界的气息。

当时正值人生观的形成期,像他这类人,生活中并不常见,基于独特的审美和一些性格因素,我跟他在某些层面达成了共鸣,乃至自己就想成为这样的人。

可见,认同一个人或一件事,并非一定要试着去说服,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前几日,有朋友跟我谈起,他对一个说话不严谨的人很是看不惯,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追随者附庸左右,那可是一眼就能看出对错的观点,那些人是傻吗?

我劝他不必介怀,用网上的话说,做人要佛系一些,有些事情存在即合理。

存在即合理,并不是在道德或法律层面上去为其佐证或辩护,而是事物发展的必然。

比如大家深恶痛绝的邪教和传销,为什么屡禁不绝,那是因为有助其滋长的温床。

温床是什么?

可能是个人意识薄弱;对已知或未知事物的恐惧;经验、知识匮乏;欲望大于理智;社会环境等等。

你能说服一个誓死相信鬼神的人这世上没有鬼神吗?你能拉回一个笃信一年成为亿万富豪的传销人员吗?

我不敢说不能,但几率一定非常小,而且付出的代价极其庞大。

他们这些人是傻吗?

我不觉得是,因为信奉邪教和传销的除了文化程度不高、出身低微的人之外,还有学识和层次较高的社会精英。

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都不是直接影响因素,那么是什么在影响他们追随信仰呢?

我觉得是人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式。

我们每一个个体在参与社会互动的时候,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认知体系,这套体系几乎会贯穿人一生中所有大小事的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人在情感和性格方面存在一些共性,对星座感兴趣的朋友很容易理解这一点。

这就意味着虽然每一个人都有一套只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但碍于人口基数太大,总会有认知重合的部分,那么认知重合的部分就会引起共鸣,从而提供群分的基础。

所谓意见相左,那自然而然说的就是认知不重合的部分,这是属于两个个体甚至多个个体自有认知体系的碰撞,一般情况下极难调和。

这种感受在我以往的经历中尤为明显,跟两个朋友还原同一事件,两人对事件双方的对错认知截然相反。

那一刻我意识到,不是我的认知出了问题,也不是他们两个的认知出了问题,而是我们都所属不同个体,自有认知体系早已固化,就算再遇上同类事件,我们的意见也还是会相左。

这愈发让我察觉到“和而不同”可能蕴藏了更深层次的含义,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为了与他人争辩,让他人臣服于我们的观点及言论,而是我们生来孤独,故而寻找同好者。

身为自由个体,我们理应保持个体独有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只属于自己,不应强加他人。

这也正是我一再强调的,写文章并不是要去说服或者改变别人,而是仅把它当做结识同好的工具,如有人认同从中受益,我自是无比高兴与荣幸;如有人嗤之,亦不影响,也仅作为我个人作品在此发表收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