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當和而不同,但不建議去說服那些與你意見相左的人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前半句說的是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

我記不清具體是什麼時候把“和而不同”當成自己的簽名和行事準則,但粗略算下來,大概已有十年時間了。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是孔子所言。

真正使我深思這句話,產生共鳴並應用於生活的,緣起我早年關注的一個網站。

網站名字早已忘卻,但我記得是一個售賣精緻手工人偶的平臺,那時大概十八九歲,對很多另類事物抱有好奇和別樣的觀感。

君子當和而不同,但不建議去說服那些與你意見相左的人

(有幸找到一張)

學生時代的零花錢並不寬裕,而網站上動輒幾千上萬的人偶並不符合我當時的消費需求。

所以當時只是添加了網站老闆的社交賬號,他賬號的簽名就是“和而不同”。

在社交賬號上我沒有跟他聊過天,也不知道他年齡多大,是男是女也無從判斷。

他的社交賬號常年不更新,偶爾會換一個名字,大多一兩個字。

我對他的認知,全憑賬號簡短的名稱以及新推出的人偶來揣度,只覺得這個人神秘、緘言、富有非凡的審美,他跟人偶一樣向外散發著不同於這個世界的氣息。

當時正值人生觀的形成期,像他這類人,生活中並不常見,基於獨特的審美和一些性格因素,我跟他在某些層面達成了共鳴,乃至自己就想成為這樣的人。

可見,認同一個人或一件事,並非一定要試著去說服,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前幾日,有朋友跟我談起,他對一個說話不嚴謹的人很是看不慣,不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多追隨者附庸左右,那可是一眼就能看出對錯的觀點,那些人是傻嗎?

我勸他不必介懷,用網上的話說,做人要佛系一些,有些事情存在即合理。

存在即合理,並不是在道德或法律層面上去為其佐證或辯護,而是事物發展的必然。

比如大家深惡痛絕的邪教和傳銷,為什麼屢禁不絕,那是因為有助其滋長的溫床。

溫床是什麼?

可能是個人意識薄弱;對已知或未知事物的恐懼;經驗、知識匱乏;慾望大於理智;社會環境等等。

你能說服一個誓死相信鬼神的人這世上沒有鬼神嗎?你能拉回一個篤信一年成為億萬富豪的傳銷人員嗎?

我不敢說不能,但幾率一定非常小,而且付出的代價極其龐大。

他們這些人是傻嗎?

我不覺得是,因為信奉邪教和傳銷的除了文化程度不高、出身低微的人之外,還有學識和層次較高的社會精英。

文化程度和社會地位都不是直接影響因素,那麼是什麼在影響他們追隨信仰呢?

我覺得是人已經形成的思維定式。

我們每一個個體在參與社會互動的時候,都會形成屬於自己的一套認知體系,這套體系幾乎會貫穿人一生中所有大小事的決策。

值得注意的是,人在情感和性格方面存在一些共性,對星座感興趣的朋友很容易理解這一點。

這就意味著雖然每一個人都有一套只屬於自己的認知體系,但礙於人口基數太大,總會有認知重合的部分,那麼認知重合的部分就會引起共鳴,從而提供群分的基礎。

所謂意見相左,那自然而然說的就是認知不重合的部分,這是屬於兩個個體甚至多個個體自有認知體系的碰撞,一般情況下極難調和。

這種感受在我以往的經歷中尤為明顯,跟兩個朋友還原同一事件,兩人對事件雙方的對錯認知截然相反。

那一刻我意識到,不是我的認知出了問題,也不是他們兩個的認知出了問題,而是我們都所屬不同個體,自有認知體系早已固化,就算再遇上同類事件,我們的意見也還是會相左。

這愈發讓我察覺到“和而不同”可能蘊藏了更深層次的含義,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並不是為了與他人爭辯,讓他人臣服於我們的觀點及言論,而是我們生來孤獨,故而尋找同好者。

身為自由個體,我們理應保持個體獨有的差異性,但這種差異性只屬於自己,不應強加他人。

這也正是我一再強調的,寫文章並不是要去說服或者改變別人,而是僅把它當做結識同好的工具,如有人認同從中受益,我自是無比高興與榮幸;如有人嗤之,亦不影響,也僅作為我個人作品在此發表收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