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通天路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我们来缅怀一位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任新民

筑通天路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任新民,安徽宁国人,1915年12月5日生,2017年2月12日去世,享年102岁。


在宣城读完小学、中学,后赴美留学归来。我国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筑通天路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高山仰止,祖国以光。他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


他不凡的人生轨迹,闪耀于祖国长空;他用赤诚和奉献,让共和国铭记他的名字。

少年生涯


祖父农民,安徽宁国人,饥荒逃离,40多岁娶妻,49岁得子,取名任海清,并且要求儿子好好读书。

任海清上了高中,曾经做过宁国县小学老师、校长、县教育局长、县银行行长等,成为宁国县社会贤达。

1915年12月5日任新民出生

1922年春,任新民6岁入宁阳小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中学时候,就读安徽省名校宣城省立第四中学

童年时的他聪颖乖巧、勤奋刻苦、静思寡欲,14岁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从事革命活动。

革命受挫后,任新民逐步抛弃了彷徨,重拾学业,走科技救国之路,一路从高中读到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再到中央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担任国民政府兵工署21厂技术员。

因干得出色,1945年,任新民被选送到美国辛辛那提磨床铣床厂实习,实习结束后考取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机械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始更加如饥似渴地汲取科学知识。

筑通天路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密歇根大学同宿舍的李勋和李宓兄弟俩,李勋是著名炼钢技术专家,曾任东北工学院院长,李宓无线电技术专家,曾在中科院电子所,还曾担任哈工程、中科大教授各门课都是A

1947年父亲任海清去世,儿子脑膜炎去世,妻子忍痛,没有告诉任新民。


学成归国投身航天


筑通天路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1956年,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导弹的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院长钱学森点名把正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的任新民调来,开展火箭技术的研究工作。自此,任新民与中国航天事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他与钱学森也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


筑通天路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任新民到任后的第一个任务,是接收从苏联引进的P-1导弹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测绘仿制。1960年11月,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1年后,任新民被任命为“东风二号”导弹总设计师。首次试飞失败后,任新民与同事顶着巨大的压力,分析故障、钻研改进,终于在1964年第二次试飞中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迈开了独立研制导弹的步伐。

此后,任新民全面负责“东风三号”的研制工作。仅用10年的时间,中国就拥有了完全独立知识产权的中程导弹。

筑通天路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1970年“五一”劳动节,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参加东方红一号卫星工程研制的代表。任新民习惯性地往人群后面躲。直到周恩来把他单独叫到身边,向毛主席介绍说:“他就是我们放卫星的人!”


他是一个朴素但又不普通的人


筑通天路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1974 年秋的一个上午。北京友谊宾馆。一个重要的中国航天专家会议即将举行。


8 时许,一位身穿蓝色工作服,脚蹬圆口黑布鞋的瘦老头儿,匆匆向友谊宾馆的门口走来。


老师傅,瘦老头儿刚走至门口,便被宾馆一位服务员拦住了,请问您有什么事?


正琢磨着什么事的老头儿一下抬起头来:事?对,我是有事。


不行,老师傅,今天我们这儿有重要会议。


对,我就是来开会的。


什么?宾馆服务员忍不住捂嘴笑了,您是来开会的?


对呀。对呀。老头儿被服务员笑得莫名其妙,慌忙掏出工作证。


对不起,老…… 宾馆服务员刚想说老师傅,又急忙改了口,老总,请进。


这位被挡在门外的老师傅,就是中国通信卫星工程五大系统的总总师任新民。


在这次友谊宾馆门的会议上,关于「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第三子级,到底是用常规发动机还是用氢氧发动机的问题,会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以氢氧发动机主任设计师朱森元等为首的几位专家,主张上氢氧发动机的方案;但另一部分专家则认为,氢氧发动机虽然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许多技术难关尚未突破,加之研制周期长,能否保证发射任务,很难预测。而常规发动机对中国火箭专家们来说,轻车熟路,把握很大,还是用常规发动机的方案稳妥。


那天,任总坐在会场的一角,认真地听着双方专家的发言,同时也认真地记着双方专家的观点。


筑通天路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这是他的习惯。他的秘书说,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有关部门组织技术讲座时,任总每次都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听,认真记。就是现在,每当有人汇报技术问题时,不管问题大小,他都仔细地听,并将一个小本放在膝盖上,认真地记;不懂的地方,还不耻下问,从不摆出一副领导者和大专家的架子。


任总一边听着,一边记着。外表看上去很沉静,内心却是翻江倒海。


氢氧发动机是目前世界上最新型的一种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它技术先进,推进剂重量轻,又无污染,还能大大增加有效载荷。特别是它的真空比推力,可达四百二十至四百七十秒,比一般常规发动机的比推力大百分之五十还多。而比推力增高一秒,就意味着运载火箭的能力增加十公斤。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美国便不惜血本,让布劳恩等一批卓有远见的火箭专家开始研究氢氧发动机。及至 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便投入应用。


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对氢氧发动机的探索和预研工作,始于 1965 年 3 月。1971 年 1 月首次进行了液氢、液氧燃烧试验,并取得成功。半年后,第一台液氢泵半系统试车获得成功。


但是,由于氢氧发动机技术相当复杂,且风险颇大,因而世界许多国家既梦寐以求,又望而却步。风险中国「长征三号」火箭要采用这种发动机,同样充满风险。


任总是一位不喜欢走老路的人。他干工作,从来不喜欢小和尚的帽子——平平塌塌。他心里清楚,尖端技术这玩意儿,正如聂老总所说,靠买是买不来的,必须自己干!如果氢氧发动机在这次会上还不能作为型号任务确定下来,仍停留在原来的预研阶段,那以后不知还要延缓多少年,甚至刚刚能掌握氢氧发动机的技术队伍还有遭到解体的可能。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中国现代火箭的技术水平与世界的差距必将越拉越大。


于是,任总在会上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意见。「中国要想在本世纪内成为火箭大国,甩掉落后的帽子,眼睛就要瞄准当代火箭发动机技术的高峰,而不能因循守旧,原地踏步,唯恐打破常规。当然,会有困难,会有失败,也会有很大的风险。但航天事业本身就是一个风险的事业。如果怕困难、怕失败、怕风险,还搞什么航天?」


此一言掷地有声

而自此约10年后

成功扛起我国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大旗的

便是采取第一套方案

第三级使用“液氢+液氧”推进剂的

长征三号(CZ-3)

(长征二号丙和长征三号的结构对比,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筑通天路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而进一步改进诞生的

长征三号甲(CZ-3A)

更首次将我国卫星

送入前往月球的必经之路

地月转移轨道

从此在中国航天史上

开启了嫦娥时代

(长征三号甲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拍摄于2007年10月24日,摄影师@雨水)

筑通天路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1999年11月20日,任新民赶赴酒泉,为第一艘神舟号试验飞船出航送行


2003年10月15日,88岁高龄的他再赴酒泉,目送“神舟五号”飞船将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他像与自己相伴了大半生的火箭助推器一样,将中国航天事业推向一个又一个制高点。


在国庆50周年前夕举行的“两弹一星”元勋颁奖大会上,任新民获得了功勋奖章。


“我几乎是看着中国航天事业成长起来的,对它有非常深的感情,想要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任新民用自己传奇的一生,生动地践行着这样的承诺。


筑通天路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