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和耳朵的奇妙聯繫

1973年,Sanders T. Frank醫生首次提出耳垂摺痕跟心血管疾病相關。後來這個從耳屏斜向耳垂下方45度摺痕的徵象被命名為Frank徵(Frank

' sign),見下圖。多年來,無數醫學家對此產生了濃厚興趣,做了大量研究。

心臟病和耳朵的奇妙聯繫

比如來自Lichstein團隊的研究發現,531名急性心梗患者中,有47%出現了單側或雙側的Frank徵,遠高於對照組。後來該團隊進一步做了屍檢研究,發現Frank徵與冠心病嚴重性呈正相關,雙耳比單耳的更嚴重。也有其他屍檢研究發現,Frank徵陽性患者的心臟重量,明顯大於陰性患者。Koyama團隊發現,與Frank徵陰性患者相比,陽性患者的血液炎症因子和氧化應激生物標誌物水平顯著升高,有全身系統性炎症反應和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後來陸續有愛爾蘭、丹麥、瑞典、以色列、波蘭、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醫學團隊發現Frank徵與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等心腦血管疾病有正相關性。在一個納入了超過31100份病例的Meta分析中,Frank徵對冠心病的診斷價值,總體敏感性為62%,特異性為67%。總之,多份研究提示Frank徵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一個獨立預測因子。

當然,也有一些研究提示Frank徵與這些慢性疾病沒有相關性。

還有一個針對Frank徵考古式的研究很有意思,研究者甚至追溯到了羅馬皇帝哈德曼(公元76–138年)的Frank徵與健康問題。下圖是紅衣主教特雷維桑,左耳垂明顯的Frank徵。雖然Frank徵被提出來不到50年,但是其實它已經被畫家關注,記錄在歷史裡了。醫學與美術,學科之間碰撞出了美妙的火花。

心臟病和耳朵的奇妙聯繫


為什麼會出現Frank徵?

現在有這樣一些解釋。耳垂缺乏末梢動脈,動脈血供不足,在微血管循環受損和血管內皮功能障礙下,耳垂皮膚彈性纖維的損失和主要動脈的損傷慢慢平行一致;患者因慢性病,不自主的採用了某種特定的躺臥和睡眠姿勢,導致耳垂受壓摺疊,在年輕時候皮膚可以緩慢自行修復,但日久天長之後終成摺痕;患者肥碩的雙頰,使耳垂受到向外向上推的力,淤積成摺痕。內在生化因素和機械性的力,導致了Frank徵。

除了Frank徵,英國的醫學家最近又提出了另外一個可能有類似意義的耳部徵象。在患者的耳輪上有兩條斜槓的徵象,可能對冠心病和代謝綜合徵有診斷意義。見下圖。誰知道它以後會不會成為PP徵呢?

心臟病和耳朵的奇妙聯繫


心血管疾病是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到2030年,有論文預測美國將有40.5%的人患有某種類型的心血管疾病,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直接間接醫療成本預計將增加61%。中國也將面臨同樣的困境。劃重點,本文不是說有了Frank徵,就有了冠心病,一種疾病的確診還是需要更多其他信息和技術的。只是對於Frank徵這樣的診斷工具,反正又不花錢,這裡幹嘛不收下呢?

參考文獻

1, Pathmarajah P , Payne C R . Paired Ear Creases of the Helix (PECH): A Possible Physical Sign[J]. cureus, 2017, 9(11).

2, Del B O H , Mera R M , Mauricio Z ,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arlobe crease (Frank's sign)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is related to age. Results from the Atahualpa Project[J]. Archives of Gerontology & Geriatrics, 2018, 79:104-107.

3, Galassi F M , Borghi C , Ballestriero R , et al. Palaeopathology of the earlobe crease (Frank"s sign): New insights from Renaissance ar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7, 236:82-84.

4, Pacei F , Bersano A , Brigo F , et al. Diagonal earlobe crease (Frank's sign) and increased risk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J]. 2020.

5, Agouridis A P , Elisaf M S , Nair D R , et al. Ear lobe crease: a marker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Archives of Medical Science, 2015, 6:1145-115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