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藥師說本草-詩經中“采薇”的野碗豆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這是出自《詩經》中的一篇《小雅·采薇》,描寫的是一種因為在外征戰盼望回家的思鄉哀愁,這其中的“薇”其實就是我們在野外常見的“野豌豆”。

王藥師說本草-詩經中“采薇”的野碗豆


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關於薇是這麼描述的:“薇,山菜也。莖葉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今官園種之。薇,今之野豌豆也。蜀人謂之大巢菜。”

王藥師說本草-詩經中“采薇”的野碗豆


春天的野外,可以隨處見到這種蔓生的開著淡紫色小豌豆花的植物,它的野生能力非常強,在公園草坪中稍不及時處理,待到它豆莢成熟時,第二年就會從草坪中冒出一大堆。它的豆莢就宛如這個季節我們菜場中見到的迷你版豌豆,也因此得名為“野豌豆”。別小看這種野豌豆,這種植物在古代災荒的年頭可是可以幫人挺過飢餓威脅的,因此,野碗豆屬裡有一個品種名稱就叫“救荒野碗豆”。

王藥師說本草-詩經中“采薇”的野碗豆


相傳周武王伐紂勝利後,天下歸周,伯夷、叔齊拒不服周,毅然登上首陽山隱居,采薇為食,不食周粟,三年後被周武王發現後激將“天下均已歸周,山間薇菜也是周薇”,於是伯夷、叔齊聽了,作《采薇歌》,餓死在了首陽山上。這個典故也是宋代愛國英雄文天祥詩句《南安軍》“餓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的由來。

《采薇歌》

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

我適安歸矣。

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王藥師說本草-詩經中“采薇”的野碗豆


野碗豆,是豆科的一種草本植物,莖蔓生可達1米,其葉為偶數羽狀複葉,長2-10釐米,葉軸頂端呈2-3分支的卷鬚。花期4-7月,花冠呈紫紅色或紅色,和豌豆花非常像但不豌豆花小,這種花型學術上稱為蝶形花,五枚花瓣中,一枚最大的在外側上方的叫旗瓣,中間兩枚稍小的瓣,最下方中間部位有兩枚龍骨狀細長的叫龍骨瓣。果實成熟後外表呈黑色,一枚豆莢中長著4-8粒小豌豆。中國在各地均有分佈。生長在海拔50-3000米荒山、田邊草叢及林中。

王藥師說本草-詩經中“采薇”的野碗豆


王藥師說本草-詩經中“采薇”的野碗豆


野豌豆雖然其嫩葉可以食用,也常作為牧草,但需注意的是,其在花果期及種子是有毒性的,雖然加熱後其莖葉部分毒性可降低一些。

王藥師說本草-詩經中“采薇”的野碗豆


野碗豆是可以藥用的。入藥的是野豌豆屬其中的救荒野豌豆,以全草入藥。夏季採,曬乾或鮮用。主要功效為補腎調經,祛痰止咳。用於腎虛腰痛,遺精,月經不調,咳嗽痰多;新鮮植物搗爛外敷可以治疔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