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丨出走半生,究竟该有所改变,还是“仍是少年”?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心理学丨出走半生,究竟该有所改变,还是“仍是少年”?

昨天闲着无事翻腾起了家里的老照片,看到了学生时代的毕业照,还有初中时期的同学录。同学录的封面已经不像当初那么鲜艳,甚至岁月的痕迹让它显得破烂和陈旧。

是啊,逝者如斯夫,一晃眼这十多年便化成了不那么清楚的回忆,而当初同学录里留言的人,也大都没有了频繁的联系,甚至一些同学连样子都消失在岁月里。而我想,在别人的世界里我也是这样的待遇吧。

接着基于好奇和怀念,翻开了这本同学录,看着里面略显崎岖、羞涩,却又极力想要写好的每个字,突然想起来曾经买它的时候,并不是真的想要记录很多人,而只是为了让当时挺喜欢,却又不敢直言喜欢的那个女孩能在里面留上那么三言两语。

看到这里我想你会和我一样吐槽“曾经的我”真是太年轻了,连表白都不敢。

也确实,回忆过去,再对比现在的自己,变化的不仅是体重、腰围、黝黑程度,还有不再有很多棱角、不再执着于期待和不再抓着自己的想法不放。

当然,任谁回顾十几年前都会看到两个不同的自己。只是有时候现在和过去相比,除了外貌外,其他没什么变化,有时候外貌和其他方面都像另外一个人。

而现在的你,是属于前者还是后者呢?

心理学丨出走半生,究竟该有所改变,还是“仍是少年”?

记得在那句“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在朋友圈刷屏的时候,我因为这句话和一位朋友争执了几句。

争执的点呢,在于我觉得“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可能大概率代表着,我们在有了一些经历之后,并没有从经历中有所收获、并没有因为经历,而完成一些自我完善,所以才保持着与曾经差不多的样子。

那位朋友倒不是很看重这一点。从跟他的交流中能感觉到,他一方面在意的是这句话出尘脱俗的意境,一方面希望未来少有波折、顺心顺意,这样自己就不用做什么改变、不用吃什么苦头,就可以“仍是少年”了。

大概我们确实太希望生活能够善待我们了吧。

心理学丨出走半生,究竟该有所改变,还是“仍是少年”?

而在这句话持续流传的那段时间里,也总能看到类似“我真希望自己还是当初年少、有冲劲的自己,看看眼前被朝九晚五磨的一点脾气都没有的样子,真是不喜欢”这样的感触。

明明我们拥有的只有自己,却对自己没那么喜欢,是不是有些奇怪呢?

这让我想起来了跟另外一位朋友的对话:

“想想现在自己虽然有一份还可以的工作、正处于一段外界看来还不错的婚姻里,可过的一点都不开心。”

“不开心,是指你刚刚提到的‘因为父母而妥协’么?”

“是的。4年过去了。当初被父母逼的没办法,放弃了相恋5年的男朋友、放弃了一直梦想的工作,选择了呆在家里、选择了跟现任在一起。可4年过去了,我本以为听父母的话我能开心起来,可每天不过是在强颜欢笑,如果当初我再坚持坚持,也许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每天都很煎熬。”

我想从这段对话里你也能读出来这位朋友“不仅排斥当下的生活,也还排斥做了‘错误’决定、‘没有坚持’的自己”。

心理学丨出走半生,究竟该有所改变,还是“仍是少年”?

生活不如我们期待,可以说是人生常态、我们永远不可能回到过去,这也是客观现实。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不乏“想要回到过去”、“怀念过去”的朋友。

而这类朋友的身上,也总是带着“我不喜欢当下”、“不喜欢现在自己”的表现。

不过说起来这也没什么奇怪的。毕竟如果喜欢当下、喜欢现在的自己,就没有必要怀念过去。

所以,不喜欢当下、排斥现在的自己是因,强烈的“想要回到过去”与“希望未来能被善待”是这个因的表现,那结果是什么呢?

试想一下,现在的你34岁左右,已经有了一段婚姻、有了孩子,父母已经退休。现在你的肩膀上放着家庭、父母、孩子,那为了支撑起这些,就需要夫妻二人同心、协作、学习、前进。但是现在的自己呢,因为当初没有坚持自己喜欢的路,而沉浸在对过去的怀念里,不仅个人状态不好,还心心念念着想要脱离现在、脱离现在一切就能好起来。

那这时候,自己的注意力与精力都被后悔、怀念、排斥等消耗着,也因为排斥,更加难以过好现在,而未来也会因为我们难以过好现在变得黯淡无光。

这大概就是“沉浸在过去”、“排斥当下”的果了。

心理学丨出走半生,究竟该有所改变,还是“仍是少年”?

之前一直听做心理的前辈说“人一辈子唯一的任务就是活好当下”,那时候还不是很明显,现在想想就是基于“因为排斥当下,进而怀念过去这种模式,虽然表面上是‘为了自己好’,但实质是把自己的未来给坑了”,所以才这么说的。

由此来说,“出走半生”后,还是要有一些改变的。

“你这样说话还真是世故”,可能一些不愿意轻易向命运低头的朋友,看到这里会有这样的想法。

我很理解你的自信与坚决,也并不怀疑你具备一定的能力。因为作为我自己来说,虽然并不是很认同那句话,却也希望在阅尽千帆后,能够回归自我。

是的,在这里我用的是“回归”,因为我觉得“仍是少年”这样的描述,就类似于“经过一些岁月,我并没有任何成长”,暗含着“不满意当下、排斥自己,希望在未来被生活善待”这样的意思,太过被动与消极。“回归”则更切合实际情况、更具可能性,也更具希望。

当然,这样的解释无论怎么看都是非常牵强的,所以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为什么用回归更合适。

心理学丨出走半生,究竟该有所改变,还是“仍是少年”?

你不会让一个婴儿去做饭、不会让一个小学生学开车、不会让中学生做硕士博士的试卷,因为你知道,现在的他们还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来做到、完成这些。

但是换个角度来说,婴儿做不了饭,但是中学生却可以、小学生学不了开车,但中学生却可以。

虽然生命之初我们并没有多少能力,可随着成长、发展与学习,我们逐渐拥有一些知识、能力与认知。从而可以去完成一些曾经不能完成的事情。

生物这样的发展规律,我想你并不会有什么异议。

心理学丨出走半生,究竟该有所改变,还是“仍是少年”?

而在生命之初,以及随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都会大概率受到来自家人、社会的重视和厚待,活在“想要什么,基本都会实现”、“想做什么,基本也会实现”的状态里。

同时,也会因为有人替我们撑伞,而暂时不需要接触到一些阴暗面、负面、不必要面对太多复杂与压力,便大概率“被快乐、愉悦、轻松包围”。

我们常说“一个人看到什么,便决定他的世界是什么”。

而这时候我们过着舒适、顺心的生活,轻易的就能收获快乐、愉悦、轻松,自然也就会认为“世界就应该是这样的”、“收获快乐真简单”。

心理学丨出走半生,究竟该有所改变,还是“仍是少年”?

但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阅历的增加,我们的肩膀上开始有了责任,也开始需要面对和解决一些复杂问题。

这时候来自外界的厚爱消失了,快乐也变成了稀罕物。

一瞬间,我们所处的世界变得那么陌生。可花费了十几二十年才认识的世界,又怎么会轻易的就被取代呢。所以,过去的力量开始反扑,我们开始质疑当下的不合理、开始强调“这不是我想要的”、开始感慨“长大简单是快乐”。

但这个世界就是我们一直生存的世界。

只是曾经所有困难与复杂,都由他人替我们扛了下来,所以才产生了一些不怎么符合客观现实的错觉、一些不怎么准确的念头与想法。

心理学丨出走半生,究竟该有所改变,还是“仍是少年”?

这时候我们就必然面对“客观现实”与“认知现实”不同所带来的冲突。

同时呢,并没有谁喜欢复杂与困难这两样东西,于是,在面对冲突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面对内心“迫切想要回到过去”的诉求。

那么,一方面来自现实世界的压力影响着我们,一方面内心冲突扩大了压力,还要再加上“想要回到过去”的拖累,似乎经历一段辛苦的日子,就成为了必然。

而之所以必然要经历,并不单纯是因为我们长大了,要承担责任了,更是因为“如果我们想要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生存下去,就需要从小时候看到的‘世界’中走出来,去看到‘成人世界’”,以及洗去成长过程中形成的铅华,适应真实的当下。

那么,这段辛苦其实就是为了协助我们走出来、去看到,以及洗去铅华。

心理学丨出走半生,究竟该有所改变,还是“仍是少年”?

虽然说是这么说,但处于这个阶段的时候,确实过的挺辛苦的。这也难怪一些朋友会倒在这个阶段。

痛苦虽苦,但却是良师益友。那些成功迈过这个阶段的朋友,虽然会和过去相比有一些变化,但因为现在看到的是成年人的世界、一言一行也在按照这个世界的标准进行,生活要在一大段时间内轻松、平顺很多。

只是人生并不是从简单到复杂就足够了,我们也还需要从复杂回归到简单。

心理学丨出走半生,究竟该有所改变,还是“仍是少年”?

不过这里的回归,并不是我们抛下看到的一切,重新变回小孩子的模样,而是找到曾经和现在的结合点,比如:

今天我过生日,邀请了一些朋友到来,其中有的带了礼物,有些没有、带礼物的,有的带的比较贵重,有的带的比较廉价。我并不会因为有否带礼物、礼物的贵贱而产生分别心,觉得带礼物的是看重我、不带礼物的是不把我当朋友,而是一概以感恩的心回馈所有应约而至的人。

我想你看到过诸如“因为谁谁谁没带礼物,而导致两个人从好朋友变成陌生人”的故事。那么,如果你稍微再仔细一点,就会发现这样的故事大部分是发生在中学到刚进入社会这个时期。

因为在这个时期之前呢,我们都还很小,看重的只是“有小伙伴来陪我玩了”、“有好吃的了”、“终于有蛋糕吃了”。

那么在这个时期,我们突然接触到了一点点成年人“礼尚往来”的规则,所以关注点在于“对方是怎么对我的”、“对方给我买了什么”、“对方有没有给我买东西”。

但是慢慢的,我们经历了人生的一些起伏之后,突然明白重要的并不是礼物、心意。因为说实在的,现在大家都有了要忙的事情、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别说生日,可能平时都难以经常聚,所以能赏光到来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于是这时候我们的内心只有“你能抽空赏光”的感激,以及“旧友重聚”的温馨。

这时候的我们,看到的不是那些复杂的条条框框,而是条条框框下他人的不易、他人带着不易也愿意到来的不易,看重的是不以礼物为依托的情。

心理学丨出走半生,究竟该有所改变,还是“仍是少年”?

一开始我们是简单的,但这时候的简单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接触到复杂;但随着成长,我们是必然会接触到复杂的,于是在这个时候我们遭遇了一次非常大的“当下世界”与“认知世界”之间的冲突,而为了渡过冲突,我们需要通过调整认知、完善自我来适应当下;再接着,我们在“成年人的世界”生存的稍微熟练了之后,就需要尝试探寻那些复杂、条条框框背后更重要的东西。

而达到第三阶段,不仅需要勇气、尝试、成长、努力,更需要独立思考和智慧。听起来好像不那么容易?

我们平时常说“某某某活的通透”,通透描述的就是处于第三阶段的朋友。虽然他们的数量确实并不多,但也不至于稀有,所以达到第三阶段可以说是每个人都可以的,不过只是或早或晚的问题。

心理学丨出走半生,究竟该有所改变,还是“仍是少年”?

而我想,聊到这里之后你也能看出来,“找到过去与现在的结合点”要比“经历一段人生,但毫无成长”来的更有价值。

那么,经历过复杂、困难洗涤的自我,又进一步寻得过去与现在的结合点,这是不是就可以称之为“回归”呢?

当然,这里只是借用“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句话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并无其他用意。

心理学丨出走半生,究竟该有所改变,还是“仍是少年”?

而在最后,由于第一阶段的时候我们是懵懂的,所以并不能特别注意一些什么,所以就只是提一下在第二、第三阶段,我们可能需要注意的东西,希望能引发你的一些思考。

在第二阶段呢,因为我们刚刚接触到一些复杂和困难,这时候我们必然会面对冲突与压力,所以做好自我调节是重要的;同时,也不要因为冲突与压力的存在,而变得自我封闭,增加尝试、经历,在这个时候是必要的。对了,也请不要害怕犯错,这时候的错,其实很有价值。

在第三阶段,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所以需要做的是尽可能的梳理过往,在梳理的基础上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它们可能不是特别完善,但现在重要的是产生它们,完善在于未来;接着,我们要重点去反思过去出现的一些错误,从错误中提炼价值;我们要尝试去进行一些深度思考,去尝试看到事物背后的东西、表面背后的本质、现象背后的规律,从而找到核心、重点;不要吝啬与他人的交流、不要害怕表达自己的意见,思想的碰撞总能擦出有趣的火花;不管条件是否允许,开始一些写作、定期做一些反思,是真的很有必要的;最重要的是,不要停止对自己大脑的升级、不要停止优化自己的行为、不要停止用心拥抱当下。

心理学丨出走半生,究竟该有所改变,还是“仍是少年”?

感谢你的阅读。希望我的文章能协助你看到世界真实的样子,祝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