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18億畝耕地紅線必須要守住!沒耕地哪來糧食!

隨著新冠病毒的蔓延,全球經濟秩序和格局都遭遇到重大挑戰,糧食安全問題也再度浮出水面。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近日發出警告,如果不盡快採取措施,預計4月至5月就會出現糧食供應危機。不少人開始擔心中國是否會出現糧荒,部分地方甚至出現了一些搶購、屯糧的現象。

  如何重新審視我們的糧食和農業問題?鳳凰網財經《危機對話》近日採訪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他的團隊,對於糧荒問題,袁隆平表示中國不會出現糧荒,但是的確應該高度重視中國的糧食安全。

袁隆平:18億畝耕地紅線必須要守住!沒耕地哪來糧食!


  袁隆平認為,18億畝的耕地紅線,必須要守住,這是中國的國策。“這麼大一個國家,這麼多的人口,這個基本的東西怎麼不保呢?”糧食問題不能存僥倖心理,不能出現一點閃失。

  因為棄農務工,農村勞動力不足,“婦老農業”問題嚴重,加之一季稻能省工省肥,不少地方改雙季稻為一季稻,袁隆平對這些現象感到深深地憂慮。

  他呼籲應該提高農民積極性,並建議“國家可以用比較高的價收購農民糧食,以平價供應市場,這樣子糧價不會漲,通貨不會膨脹,農民也有積極性。”

  農業農村的發展和提高糧食產量,是袁隆平院士念茲在茲,研究了五十多年的問題。面對未來,袁隆平和團隊一方面在繼續研究提高品種單位面積產量,另外一方面也在針對擴大可種植面積做品種研發,比如進行耐鹽鹼水稻品種的研究。

  鮐背之年的袁隆平院士,依然在積極呼籲加大農業投入。“農業肯定是要投入的,農民的積極性要去提高;農業科技也是存在一個投入的問題,科技轉化的問題,就是各種東西要配套。怎麼能方便科技人員發揮積極性,怎麼出成果,怎麼轉化生產力。”

  而對於農村和農業的未來,袁隆平也寄予了很多期望:農業要現代化,也要更加藝術化,你要吸引人家來看,對於年輕人要讓他們看到農村的美好。

袁隆平:18億畝耕地紅線必須要守住!沒耕地哪來糧食!


1、中國不會有糧荒,但糧食安全要重視

  鳳凰網財經:海外疫情急劇爆發,確證人數已超百萬,由此引發很多經濟和和政治問題。現在部分國家在限制糧食出口,很多人開始擔心中國的糧食安全,有些地方甚至出現搶購,屯糧的現象,農業部也特意回應了。我們需要擔心糧荒嗎?

  袁隆平:從我們目前擁有的科技水平和研究成果來說,我們是不會存在糧荒的。

  雜交水稻研究始於1964,研究成功後雜交水稻增產的潛力大家也看到了。糧食的增產,和品種改良有很大的關係。我們一直在追求高產更高產,這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過去我們說努力提高作物單位面積的產量。現在我們又多了一個方向,就是利用鹽鹼地的研究,這是擴大面積的另外一個途徑,同樣可以使糧食增加。原來鹽鹼地被稱為不毛之地,現在我們種植具有耐鹽鹼能力的水稻,這樣的話使土地的利用率就能提高了。

  鳳凰網財經:我理解您的意思。可不可以這麼說,如果從糧食的多樣化來說,中國是需要進口的,是不夠的。但從維持溫飽生活的角度,中國的糧食是不缺的,因為有一些糧食可以被取代?

  袁隆平:糧食的進口問題,有很多其他因素的考慮,農業部最近也回應了。(按:農業部表示:我們國家穀物年度進口數量不大,去年淨進口1468萬噸,相當於不到300億斤,僅佔我國穀物消費量的2%左右,我們進口的主要是強筋弱筋小麥、泰國大米等,主要目的是為了調劑需求結構,更好滿足人們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中國也不會有糧荒,但當前不能放鬆對糧食安全的重視。因為目前面臨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不高。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許多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流失非常嚴重。很多農民不願意再種糧食,積極性受到了打擊。這是一個問題。

  發展糧食生產,沒有勞動力是不行的。原來種糧的人不種了,你就要去請。作為我們搞科研的人來講,我們平時也存在這個問題,不可能科技人員直接去田裡面把田間管理的事情都包了,肯定我們要請人工來做具體的田間的事情,就是農民做的那部分事情。我們請工的費用是很高的。

  農村如果勞動力不願意種糧了,你要請人來種或者別的一些環節存在用工,而這個用工的成本,它也許比進口糧食還高。

袁隆平:18億畝耕地紅線必須要守住!沒耕地哪來糧食!


2、18億畝耕地紅線必須守住

  

  鳳凰網財經:目前來看,中國18億畝耕地紅線是不是應該堅守。過去幾年一直有很多討論,也有不少人反對18億畝耕地紅線。

  袁隆平:18億畝耕地紅線這是一個國策。必須要保。

  我不知道這個耕地紅線有的人說不要保是什麼理由,我搞不清楚,但是我覺得肯定得要保呀,這麼大一個國家,這麼多的人口,這個基本的東西怎麼不保呢?

  18億畝耕地紅線要堅決保護,不能突破。保不了,耕地就會越來越成問題,沒耕地哪來糧食呢?

  鳳凰網財經:之前很多反對的人,有的是單純的從經濟效益考慮的,但是通過這次疫情其實很多人也在開始反思,因為比如說發生這樣全球大的疫情,或者說將來出現其他危機的話,別人也不願意出口給你糧食。

  袁隆平:(危機時)根本就不要去想進口的事,如果人家一卡你,不賣糧,那就麻煩了,要餓肚子。這個是大問題。

  糧食這個問題太重要了,一定不能出現任何閃失。

  平時我們到農村基層去調研時,看到很多原來的良田被開發成別的項目了,這個東西是很痛心的。農田被佔用,甚至荒蕪了,被荒蕪肯定更不行了。

3、防控疫情的同時也要重視農業生產,雙季稻不能丟

  鳳凰網財經:這次疫情對您團隊的研究,對未來一段時間農業發展有什麼影響?您有什麼要呼籲的?

  袁隆平:控制疫情很重要,但是糧食生產也很重要。一手抓疫情一手抓生產,這是中央提出來的。

  我們研究出水稻品種,是要接地氣的,種子要送到農民手中。前段疫情較重的時候,跟下面聯繫的話,會聽到說還在疫情防控中間,精力還沒辦法轉移到農業生產上來。

  可是糧食生產這個事情確確實實要提早去佈置,你要去整地,調種子,要去佈置很多示範的方案,不能說是明天到了播種了,今天才來提。這個中間就會發現當地還在那裡集中防疫,他們的注意力還沒有到這個上面來。

  你剛才說要提醒,這樣的現象是必須要提醒一下的。

  鳳凰網財經:目前雜交水稻研究到什麼程度

  辛業芸:我們現在就是從我們自己單位上佈置今年的科研方案來講,有幾大工程,一是超高產攻關工程,二是“三一工程”,三是耐鹽鹼水稻試種示範工程。

  其中,超高產攻關的工程,就是使產量指標達到超高產水平的工程,我們正在實施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示範平均要達到每公頃18噸的高產目標攻關。要實現品種的超高產,真正的使它產量潛力充分發揮出來的話,我們要做到“四良”配套。品種的研究是最核心的工作,我們研究品種就是做雜交水稻的育種。

  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發,我們就是不斷地出雜交水稻的品種。我們有兩張王牌,一張是第五期的一個超級雜交稻,它在雲南箇舊的示範基地百畝片上種植,平均畝產達到了1152.3公斤,最高的產量達到了1209公斤/畝。

袁隆平:18億畝耕地紅線必須要守住!沒耕地哪來糧食!

箇舊示範基地


  另外一張王牌就是第三代雜交稻,這是去年開始做示範的,我們在幾個地方佈置了示範點,其中一個點衡南做晚稻種植,達到了平均畝產1046.3公斤的產量水平。

  鳳凰網財經:目前還存在哪些問題或者困難嗎?

  辛業芸:原來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是種雙季稻的,尤其是湖南和江西,它是雙季稻區,就是有早稻和晚稻,因為勞動力的減少,並且一季稻省工省肥,後來很多地方慢慢的就變成了只種一季稻了。

  我們覺得不應該是這樣,去年12月份,袁院士在湖南長沙召開“三一工程”的工作總結會,所謂的“三一工程”就是用三分地產一個人一年要吃的糧食,即三分地養活一個人,就是說一個人一年要吃360公斤的原糧,三分地上面一共要產360公斤的原糧,這個叫做“三一工程”。

  袁院士第一次在會上提出,就是說我們的“三一工程”要發展雙季稻。雙季稻早稻只要畝產達到400公斤,然後晚稻我們就用第三代雜交稻,畝產只要達到800公斤,這雙季加起來就是1200公斤,這個產量水平,其實是很高的。

  袁院士他有個一個目標,三年時間推廣這個工程,可以使湖南省1/4的耕地面積上面產出湖南省1/2的糧食。我們科研示範的工作是已經鋪開了。真正的去大面積推廣這麼一個工程,那麼三年以後是可以達到這個目標的。

4、農業現代化是趨勢,怎麼激發農民積極性是關鍵

  鳳凰網財經:您覺得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下一步應該辦?

  袁隆平:現代農業要機械化、電氣化,還有智能化;從管理方面講,它不是單家獨戶,土地可以流轉,集中統一起來,搞規模化、搞合作社;經營方面要有層次,糧食生產出來,要銷售得出去;經營也要現代化,現在可由企業、公司來運作。

  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起碼有一個標誌是機械化,機械化肯定是省人工的,他不需要那麼多勞動力,所以更多的農業人口,將來會城鎮化。

  我以前提過,農業要發展,必須要現代化,而且也要藝術化。你要吸引人家來看,對於年輕人要讓他們看到農村的美好。

  鳳凰網財經:我看到您提到一個婦老農業的現象,這種狀況應該怎麼改變?

  袁隆平:我們搞科研下去做示範、推廣的時候,年輕人能夠種田的人已經很少了,都是家裡父輩種田,他們至少也是50多歲,我們的農民現在青壯年很少去搞農業,都是老年人、婦女在務農,所以叫作“婦老農業”。我是很擔憂的。

袁隆平:18億畝耕地紅線必須要守住!沒耕地哪來糧食!


  我覺得國家應該多考慮一下農民種糧積極性怎麼提高的問題,我以前也做過提案,國家可以用比較高的價收購農民糧食,以平價供應市場,這樣子糧價不會漲,通貨不會膨脹,農民也有積極性。

  這個錢要直接補給種田的農民,而不是有土地的人。有田的人他不一定種,他是租給別人種的。

  鳳凰網財經:目前來看,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似乎還不夠大,年輕人創業更多選擇其他科技方向,農業這塊少一點。

  袁隆平:農業肯定是要投入的,農民的積極性要去提高,農業科技也是存在一個投入的問題,轉化的問題,就是你各種東西要配套。怎麼能夠方便科技人員發揮積極性,怎麼出成果,怎麼轉化生產力。

  不同地方的地理條件不一樣,比如湖南是丘陵地帶為主,機械化要打破丘陵的侷限。在北方平原地區,機械化就很好做,你像東北那邊,這個完全就是機械化,一望無際,全部是機械化。

  鳳凰網財經:所以其實應該鼓勵更多的農業科技投入,讓丘陵地帶或者其他不便的地方也能夠更多使用機械。

  袁隆平:那是的,有這樣的科技研究,有這方面的院士,我們也聽過農機方面的院士作過很多報告,做得非常好。

  每年中央一號文件也都是關於農業的,政策上很重視,但最後可能還是要落實。

  鳳凰網財經:政策上很重視,執行不到位,而且市場對這塊的參與還是不太夠。

  袁隆平:宏觀或者經濟方面的東西,我不好去評判,我們只是覺得要怎麼去刺激農民種糧積極性,怎麼去提高糧食產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