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節能、植樹造林、草原恢復等,被公認爲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手段。其實,農業和農村的碳減排貢獻也不能忽視。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對能源的需求量將急劇膨脹,存在著與城市爭能源的問題,溫室氣體排放潛力必將釋放出來。如果我們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則既可變廢爲寶,促進農區畜牧業發展,又能將秸稈固定的

工業節能、植樹造林、草原恢復等,被公認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手段。其實,農業和農村的碳減排貢獻也不能忽視。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對能源的需求量將急劇膨脹,存在著與城市爭能源的問題,溫室氣體排放潛力必將釋放出來。如果我們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則既可變廢為寶,促進農區畜牧業發展,又能將秸稈固定的太陽能轉化成沼氣和電能,滿足農民基本能源需求,並解決秸稈焚燒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更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充分發揮耕地土壤的固碳功能,將非常有利於中國政府碳減排目標的實現。我國有18億畝農田,按平均容重為1.2噸/立方米計算,如將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1%的話,相當於土壤從空氣中淨吸收了306億噸二氧化碳。即使我們利用30年的時間來完成這個增長過程,每年也約有10億噸的二氧化碳被固定在耕地裡。目前我國經濟活動排放的接近100億噸,按照我們向世界宣佈的減排目標,我們得減少28億~31.5億噸絕對碳排放。而耕地固碳量按照保守的估計,其貢獻率也能達32%~36%。耕地固碳是農業產量提高的副產物,技術上也相對容易操作。 土壤碳庫主要為有機碳,它們來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排洩物、分泌物等,這些成分分解後以土壤腐殖質形式存在,相對穩定。遺憾的是,長期以來由於“用地不養地”,土壤有機質下降嚴重。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的中國黑土區,解決了中國超過10%以上人口的吃飯問題,然而其代價也是沉重的。中國科學院的數據表明,東北地區坡耕地黑土層厚度已從60~70年前的80~100釐米減少到現在的20~30釐米,土壤有機質含量由12%下降到1%~2%,大量的碳以溫室氣體的形式進入大氣中;85%的黑土地處於養分虧缺狀態。黑土地保護刻不容緩,其中最好的措施是提高並恢復有機質含量。 “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通過動物轉化秸稈,並逐步將固定的碳轉入耕地中,增加土壤有機質,恢復地力,既可增加糧食產量,又可固碳,還可增加收入,調動農民務農積極性,減少環境汙染,滿足國家糧食安全。建議有關部門應大力扶植這種“低投入、高產出、低排放”的生態循環型固碳農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