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斷食、辟穀到底可不可取?

斷食和辟穀這種養生或者說是修身的方式貫穿古今、中西。至今仍有大量養生愛好者們趨之若鶩。

是好是壞,我們看看科學家們的實驗結果。

辟穀有2種方式

  1. 食氣辟穀,就是不吃五穀,只喝水和用特殊的方式呼吸。在信奉食氣辟穀的人來說,他們相信“氣”也是一種可以維持生命的東西。
  2. 食藥辟穀,就是不吃五穀,但,可以吃五穀之外的東西,比如一些草藥、一些堅果類等。

斷食的2種類型

  1. 過午不食型,即進食時間控制,將每天的進食時間控制在4-12個小時的窗口期,即飢餓時間是連續20-12個小時不等。
  2. 間歇性斷食,除了上面的一天斷食一天正常飲食,比較有名的是5:2型和辟穀型。
  • 5:2型,即一週內,選取任意兩天斷食,另外五天正常飲食。辟穀型即在一段週期內(約3-12個月),連續5天左右斷食。
  • 模擬斷食:在斷食期間,服用有營養和低熱量的代餐,使日均熱量攝入降為平時的30-60%,以起到類似完全斷食的目的。
科普:斷食、辟穀到底可不可取?

辟穀或斷食到底對身體是好還是壞?

先舉個美國南加州大學Valter Longo教授的2例模擬斷食實驗:

1...........動物實驗:

每兩個月中有4天連續以代餐形式斷食,直到小鼠死亡。

結果顯示:模擬斷食組的小鼠比對照組的壽命延長了11%(28.3個月Vs 25.5個月)。

另外,研究人員還引進了一種造血系統腫瘤,尤其是惡性淋巴瘤風險較高的小鼠,對比發現,模擬斷食組小鼠腫瘤發生率降低了45%,而且腫瘤的發生時間也推遲了3個多月。

2.人類實驗:

Longo教授招募了71名人類來測試模擬斷食方法。

每個月連續模擬斷食5天,第1天攝入總熱量1100卡,第2-5天750卡,其他時間則可自由飲食,連續進行三個月。

結果顯示:受試者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平均減少了6磅體重,血壓和胰島素敏感性等明顯改善。受試者並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

斷食的真實故事

雖然歷史記載中有人辟穀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不死的的說法。然而,這些傳說不足採信。現實中的辟穀者,倒確有人完全禁食只喝水生存超過半月甚至20天仍安然無恙者。

  • 1929年,印度的絕食抗爭和拉合爾陰謀案,一位絕食者在第66天死亡,而主角巴格特·辛格在堅持絕食116天后達到目標而終止絕食。
  • “愛爾蘭共和軍絕食事件​”,1980年10月27日開始的第一次絕食中,絕食者除了水和食鹽外,不吃任何東西,最終絕食堅持長達53天,沒有人死亡。
  • 1981年3月開始的第二次絕食中,先後有10位絕食者死亡,除其中1位死於絕食第13天(應該是猝死)外,其他人從絕食開始到死亡,時間最短的46天,最長的73天。
科普:斷食、辟穀到底可不可取?

人為什麼可以捱餓這麼久?

以上實例也證實以上理論推算具有相當的可信性——人真的沒有那麼容易被餓死。

那麼人可以餓多久呢?

據研究,一個營養良好、體重70公斤的人,擁有的總的能量儲備總計約161000千卡。如果依照人體不同能量消耗水平,每24小時消耗能量1600千卡~6000千卡計算,總的能量儲備可以滿足約30-100天,即1-3個月所需。

因此,並非像通常的傳言所說,一個人超過7天不進食就會被餓死。相反,如果不出意外,一個健康人,可以耐受1個半月到接近3個月的飢餓而不至於餓死。

科普:斷食、辟穀到底可不可取?

即使給出三分之二的保險係數折扣,一個人耐受15~25天的飢餓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這就是辟穀可以長時間耐受飢餓的秘密。

長期飢餓,身體是怎樣運作的?

一旦開始禁食,人就進入飢餓狀態,人體能量供給立刻發生適應性轉換。

  • 飢餓數小時後,血糖水平的降低抑制胰島素的分泌,低胰島素水平抑制肝臟、肌肉等外周組織細胞對於葡萄糖的攝取,轉向開始分解脂肪作為能量來源。
  • 在禁食24小時後,以糖原形式儲存的能量耗竭,由於腦等組織通常主要依靠葡萄糖功能,因此能量供應轉化的第一優先級是分解蛋白質和脂肪通過糖異生轉化成葡糖糖維持葡萄糖穩態。
  • 在飢餓約3天之後,肝臟形成了大量的酮體(乙酰乙酸酯、D-3-羥基丁酸酯和丙酮),大腦和心臟開始依賴消耗酮體獲得能量。這種能量迅速轉化同時抑制了蛋白質分解的糖異生途徑,是維持生命的一種重要機制。
  • 飢餓1周到幾周後,酮體成為腦的主要能量來源。腦組織每天對於葡萄糖的需求從飢餓第一天的約120克降低為每天40克。

這樣,人體的主要能量來源就由肝臟分解脂肪酸轉化而來的酮體供給,葡萄糖需要明顯減少,糖異生壓力降低,肌肉蛋白分解從飢餓第一天的75克減少20克。

飢餓帶來生命危險

飢餓狀態下人體發生適應性代謝變化,葡萄糖利用受到限制,糖異生以保證最基本血糖水平的穩定,血脂肪酸和酮體水平升高,人體以分解脂肪作為主要能量來源。

然而,人體儲存的脂肪終有一天會被耗竭,能量來源僅剩蛋白質分解一途。

蛋白質分解會加速,心臟、肝臟等生命器官結構和功能破壞、喪失,死亡成為不可避免的最終結局。

除了能量物質,其他的必須從食物中獲取的宏量營養成分,比如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以及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微量營養成分,人體或者有一定的儲存或者有一定的代謝適應,即便缺乏造成健康損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不會致死。

比如,曾經的壞血病、腳氣病就是由於長期缺乏維生素C和B組維生素造成營養缺乏性疾病。

可見,人耐受飢餓、維持生命,除了空氣和水外,主要取決於能量物質——脂肪的戰略儲備。

科普:斷食、辟穀到底可不可取?

除了上述健康和潛在營養缺乏性疾病危害,還有可能隨時發生猝死的不幸。

有些人雖然表現健康,卻存在尚未顯現的健康缺陷。如果是心血管方面的很多缺陷,在某些應激因素刺激下有可能發生猝死。

整個人群中實際上的猝死率是很高的,僅心源性猝死年發生率在1:1000左右。當然,大多數是老年人死於冠心病發作引發的致死性心律失常。

而辟穀的飢餓和由此產生的情緒反應畢竟是一種應激因素,因而可能比正常情況下稍微增加猝死的發生風險。

辟穀的另一種急性危險發生在糖尿病病人。

糖尿病病人如果禁食,尤其是需要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病人,非常容易誘發酮症酸中毒。我們知道酮症酸中毒是一種危重狀況,一旦發生就會造成嚴重危害,處理不及時很容易致死。

現實中被忽悠參加辟穀的,很多人就是糖尿病患者。這是非常危險的。

科普:斷食、辟穀到底可不可取?


辟穀對身體有害還是有利?

在保障營養均衡——即各種宏量和微量營養物質攝入和消耗平衡的前提下,注意限制原本過量的熱量攝入對於保持健康體重和正常代謝,保障健康是有益的,尤其是對於肥胖者來說。

如果完全禁食,雖然體脂的存在對能量供應可以有所保障。但是,很多需要從食物中攝取而人體不能合成的營養物質供給中斷,短時間內雖然可能不會表現出健康損害症狀,但對健康的損害是必然的。

因此,完全絕食的辟穀,對人健康有害而無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