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掄:中國化學領域的“一代宗師”

著名化學家曾昭掄堪稱是中國學者和教授的典範,他也是中國化學領域的一代宗師,曾長期擔任北京大學化學系主任,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中國化學界許多知名學者,幾乎都曾授業於曾昭掄教授門下。

曾昭掄:中國化學領域的“一代宗師”

曾昭掄

曾昭掄(1899—1967)字叔偉,湖南湘鄉人,是曾國藩胞弟曾國潢之曾孫,其父曾廣祚是舉人出身,曾任江蘇候補道,母親陳季瑛也出身於名門望族,夫妻共育有13個子女,曾昭掄排行第三,由於母親十分重視對子女們的教育,因此從小都受到了良好的私塾教育。

曾昭掄於1913年1月考入長沙“雅禮大學堂”預科,1915年夏考入清華學校初等科,因成績優異插入四年級學習,期間曾擔任了《清華學報》編輯,也曾積極參加了“五四運動”。

曾昭掄:中國化學領域的“一代宗師”

清華學校

1920年夏從清華學校高等科畢業後赴美留學,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化學工程專業,以三年時間修完四年課程,其後又轉入化學系攻讀博士學位,以《有選擇性的衍生物在醇類、酚類、氨類及硫醇鑑定中的應用》論文,於1926年6月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回國後曾在廣州兵工試驗廠任工程師。

1927年4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後,蔡元培倡導組建了國立第四中山大學,當年9月曾昭掄被張乃燕校長聘為化學系教授兼化學工程系主任,而在此前三個月,曾昭掄與其表妹俞大絪在上海結婚。

1930年12月,蔣夢麟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後,聘請劉樹杞任理學院院長,劉樹杞到任後廣延國內外著名學者,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曾昭掄於1931年8月被聘為化學系教授兼化學系主任,同時擔任校務委員會成員。

曾昭掄:中國化學領域的“一代宗師”

曾昭掄

中國化學會於1932年8月4日在南京成立,曾昭掄是主要發起人和策劃人之一,並當選為中國化學會首屆理事,從1932年起至1959年,曾昭掄都是中國化學會理事或常務理事,其間還曾當選為第五屆、第六屆、第九屆會長及第十屆副會長,1949-1951年又當選為第十六屆化學會理事長,可謂是中國化學界的領導者和引領者,也足以說明曾昭掄在中國化學領域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從1933年起,曾昭掄又參與創辦了中國化學會會刊《中國化學會會志》,這是中國第一個外文版化學學術期刊,用英文、法文、德文發表中國化學領域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在促進中國化學研究和加強國際學術交流中佔有重要地位,受到國際化學界的高度重視,而曾昭掄擔任《中國化學會會志》總編輯達20年之久,為了維持這本學術刊物的正常運作和發行,可謂是嘔心瀝血,立下了不朽的歷史功績。

曾昭掄:中國化學領域的“一代宗師”

曾昭掄(前排右六)與1937年畢業生合影

從三十年代起,曾昭掄就規定化學系學生必須要做畢業論文,並將歐美大學的教育方法引入國內高等教育中,曾昭掄還廣聘名流學者到化學系任教或兼課,使化學系的師資陣容日益強大,學術思想活躍,學術氛圍濃郁,北京大學化學系成為全國化學研究的中心。

“七七事變”爆發時,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西遷湖南組成長沙臨時大學,不久又遷往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曾昭掄都親身經歷了這一過程,尤其是從長沙遷往昆明時,曾昭掄與黃珏生、聞一多等200餘名師生組成了湘黔滇旅行團,跋山涉水且曉行夜宿,歷時68天並行程3500餘里,幾乎是徒步抵達了昆明,堪稱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大壯舉。

曾昭掄:中國化學領域的“一代宗師”

曾昭掄(右三)與遠征的老師合影

曾昭掄在西南聯大化學系擔任教授,此時儘管彙集了眾多的英才,但曾昭掄卻是最耀眼的明星,他才華橫溢且學識淵博、思維敏銳並視野開闊,加之勤奮與刻苦,他是化學系開課門類和授課時數最多的教授,他致力於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聯繫,幾乎每個假期都要帶領學生深入工廠、礦山和科研單位實習考察,這在西南聯大300多名教師中是絕無僅有的。

曾昭掄:中國化學領域的“一代宗師”

曾昭掄(後排右四)率領學生考察

八年抗戰期間,曾昭掄也是多家報刊專欄的撰稿人,他發表大量的對時局、軍事、政治、經濟、科學和文化等方面的評述,並曾對歐洲戰場盟軍登陸地點和時間進行了預測,其後盟軍登陸時間與曾昭掄的推斷僅相差兩天,而登陸地點則完全相同,曾昭掄之所以能夠準確預測,並不是偶然的,而是基於他對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注及一位科學家敏銳的目光,曾昭掄所著的《火箭炮與飛炸彈》就是在諾曼底登陸三個月之後寫成的,論述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兩款新式武器。

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投擲了兩顆原子彈之後,直接促使日本無條件投降,原子彈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世界格局,也改變了人們對戰爭的看法,曾昭掄敏銳地意識到世界將由此進入原子能時代,他在第一時間內撰寫和發表了《從原子彈說起》一文,並開始關注原子彈的研究。

曾昭掄表哥兼大舅哥俞大維素有“中國兵工之父”美譽,時任國民政府兵工署署長,是開創中國原子彈研究的倡導者和組織者,他委託曾昭掄專門負責推薦和挑選物理、化學、數學等方面的人才,赴美國學習原子彈製造技術,曾昭掄由此成為中國曼哈頓工程“種子計劃”的策劃者和組織者之一。

曾昭掄:中國化學領域的“一代宗師”

曾昭掄

1945年底,曾昭掄與梅貽琦等人搭乘飛機從昆明飛抵北平,忙於接收北京大學並恢復化學系教學,1946年7月攜夫人俞大絪專程赴美國考察和研究原子彈,期間任聯合國原子能管理委員會中國代表,準備購買回旋加速器等與原子彈研究有關的科研儀器,終因政府資金沒有到位而放棄,但卻促使他撰寫了《原子與原子能》一書。

1947年9月,李約瑟博士以英國文化委員會名義邀請曾昭掄赴英國訪問和講學,不久又前往瑞士日內瓦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948年1月從歐洲回國經香港時逗留,在香港一年多時間裡,任教於香港達德學院,還擔任了香港《文匯報》“科學與生活”專欄主編,1948年4月曾昭掄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昭掄:中國化學領域的“一代宗師”

中央研究院部分院士合影

1949年是人生選擇之年,曾氏家族成員紛紛移居臺灣和海外之時,曾昭掄則義無反顧地選擇返回大陸,並於1949年3月從香港回到北京,其之所以能夠做出這樣的歷史選擇,一定是新政權有背景之人向其召喚並做出承諾的。

1949年3月底,曾昭掄重返北京大學任化學系主任,也依然是校務委員會七名成員之一,不久又被任命為教務長,每天忙於行政事務和教學組織工作,並遴選優秀人才到化學系任教。

1950年12月,曾昭掄被任命為教育部副部長兼高等教育司司長,於1952年6月至9月主持了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把英美高校體系改造為蘇聯高校體系,將許多著名綜合性大學裁併,大力發展獨立建制的工科院校,將“通識教育”改為“專才教育”,當年12月曾昭掄又被改任為高等教育部副部長。

曾昭掄:中國化學領域的“一代宗師”

曾昭掄與妹妹曾昭燏合影

新中國成立之初,曾昭掄無疑是高級知識分子的一面旗幟,而早在建國之前,曾昭掄就被譽為“進步教授”,現在又被封以各種榮譽和官職,凡是所能得到的榮譽,幾乎全部被其包攬,1955年6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當年底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

1958年4月,曾昭掄被調到武漢大學校化學系執教,得以沉下心來專心研究學問,並擔任元素有機化學教研室主任,開始培養研究生,學校還專門為他配備了助手,期間撰寫了《元素有機化學—通論》。

曾昭掄:中國化學領域的“一代宗師”

《元素有機化學—通論》

1961年夏,曾昭掄被確診患了淋巴癌,但他看淡自己的病情,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學術研究中,即便在北京治病的幾年裡,依然是筆耕不輟,撰寫了一百多萬字的著作,甚至還自學了日語,1967年12月8日因病情惡化逝世,由於曾昭掄與俞大絪是表兄妹近親結婚,夫婦二人沒有自己的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