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為何在易北河會師後總攻柏林?是易北河“精神”還是“分歧”

據克里姆林宮網站25日消息,為紀念二戰期間美蘇軍隊在德國易北河會師75週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和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天發表聯合聲明,表示“易北河精神”是俄美摒棄分歧、開展合作的典範。

蘇軍為何在易北河會師後總攻柏林?是易北河“精神”還是“分歧”

“易北河精神”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蘇軍為何會選在易北河會師第二天發起對柏林的總攻?再細心品味歷史,就會發現其實當時美蘇兩國是各懷心思。

易北河會師

1945年4月25日,一支美軍偵察隊與一隊蘇軍在易北河不期而遇,這就是二戰中著名的易北河會師。東西兩線並肩作戰的兩支盟軍終於實現了歷史性握手,將負隅頑抗的納粹德國攔腰截為兩段。

據史料記載,當時格里高裡·戈洛波羅德科率領的蘇軍警衛部隊,與阿爾伯特·科澤布率領的美軍偵察部隊碰面,並進行了簡單的商談,美軍要求蘇聯軍官向其司令官表明自己的友好態度。

一個半小時後,在一座被炸燬的易北河大橋上,美蘇雙方又進行了會晤,亞歷山大·席爾瓦斯科和威廉·羅伯遜握手。記者拍下了這個珍貴的歷史瞬間,這張照片成為二戰中最著名的照片之一,並出現在各國的歷史教科書上數十年了。

蘇軍為何在易北河會師後總攻柏林?是易北河“精神”還是“分歧”

75年前的那場歷史性會師,起初雙方都表現得小心翼翼,這和當時兩國的意識形態密切相關,最後在軍官之間的商談下才變成了狂歡。

蘇軍的心思

蘇聯強烈要求進攻柏林,就是為了雪恥證明自己的實力。蘇聯人民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付出的代價極其慘重。據統計,蘇聯共有超過2700萬人傷亡,其中蘇聯紅軍累計死亡865.6萬人左右,其餘1800多萬傷亡為平民,全國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員傷亡。

因此,柏林必須由蘇聯軍隊攻克,美國人也明白其中的道理。蘇聯要求進攻柏林,是為了一種榮譽或者戰爭結束的標誌。即便是明知德軍會負隅頑抗,蘇軍將付出巨大的傷亡也在所不惜。

結果也確實如此,蘇軍在柏林戰役中付出了巨大代價,傷亡達30.4萬人,損失坦克2156輛、火炮1220門、飛機527架。

蘇軍為何在易北河會師後總攻柏林?是易北河“精神”還是“分歧”

美軍的心思

當時,美軍中出現兩種聲音,巴頓將軍強烈要求美軍參與攻打柏林,這將是軍人的最高榮譽,將永載史冊。

但艾森豪威爾極力反對,他的理由很簡單也很充分,攻打柏林將使美軍付出10萬人的傷亡代價,這是美國人民不願意看到的,現在既然可以避免,為何不讓蘇聯人去承受這巨大的傷亡呢?

可以看出,艾森豪威爾即是位傑出的軍事將領,也是位精明的“商人”。他從政治、經濟、軍事多重角度去考量柏林戰役的結果!當時在雅爾塔會議中,盟軍已經制定了分區佔領德國的計劃。因此,美軍完全可以兵不血刃進入柏林,完全沒有必要以軍人的生命為代價。

蘇軍為何在易北河會師後總攻柏林?是易北河“精神”還是“分歧”

而後來的結局也和艾森豪威爾的分析如出一轍,蘇軍慘勝。1945年6月5日,四國駐德佔領軍總司令在柏林將德國分成 4個部分,東區歸蘇、西北區歸英、西南區歸美、西區歸法,“大柏林”區由四國共同佔領,美軍佔領柏林的目的同樣也達成了。

小結

易北河會師後,美蘇雙方商定,兩軍沿易北河及其支流穆爾德河一線會合,也就將美軍排除在了柏林以外。為此,斯大林命令莫斯科鳴放禮炮,發表《告紅軍和盟軍書》,向紅軍和盟軍致敬。


蘇軍為何在易北河會師後總攻柏林?是易北河“精神”還是“分歧”

會師後的第二天,1945年4月26日清晨,​蘇軍才毫無顧慮地對柏林發起了總攻,戰至1945年5月2日中午時分,柏林剩餘守軍約15萬人全部投降,二戰歐洲戰場的最後一場戰役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