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年,工地變化太大了!

11月25日上午,中國中鐵股份公司系統集中傳達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會議通過視頻連線到數千基層項目工地,5萬餘幹部職工收看。報告會一結束,遠在廈門地鐵項目的工友就給我發來微信:“十四五”規劃鼓舞人心!面向“十四五”,我們工程人要致謝“十三五”。因為,這五年,工地的變化太大了!

看罷微信,我腦海裡如畫卷般舒展著這幾年我們工地的變遷場景,感慨“十三五”如椽大筆帶來的那一項項工程建設科技“實惠”:

今天的工地鋼筋加工已是數字化集中加工,偌大的廠房內,幾乎看不到工人,取而代之的是按流水線佈置的鋸切套絲線、調直切斷線、彎曲中心、彎箍機、機器人等先進設備。通過全過程數控操作,一個加工廠年產量能達到2萬噸以上,僅需10人作業——而在五年前,等量的項目就需要投入調直機、彎曲機、切斷機等設備十多臺,僅後臺操作人數都得20人以上;要達到年加工產量2萬噸,得需要投入工人120人以上,工效低、成本高。

今天的工地蓋高樓建大橋已普遍採取盤扣架,杆件採用鍍鋅件,所有杆件連接均為卡扣式,手一掰一擰即可安裝拆卸,無外加附件,而立杆承載力可達到10噸。由於搭建體系計算機控制,每立方米的用鋼量由傳統扣件式鋼管架體系的20-30公斤降至12-14公斤,搭拆速度由人均每天50立方米遞增至100-150立方米。而在五年前,工地一座100平方米的支架系統就需要接扣件、轉角扣件、十字扣件、螺栓等上萬個,搭建繁瑣,強度弱,工效低,安全性能也差。

昔日的工地混凝土澆築、找平是人海戰術,是一件體力活,是難事加大事。而今天,混凝土澆築是分分鐘就可搞定的尋常事:難度極大的二次構件混凝土澆築已由傳統方式改為微型輸送泵泵送,找平抹面由傳統的純人工方式改由混凝土攤鋪找平機、機械磨光機取代,僅需投入幾個人就能完成2000平方米的混凝土澆築、找平、抹面系列工作,而整體平整度、光潔度也遠超過去。

今天的工地還普遍推廣了測量機器人輔助跟班作業,集自動目標識別、自動照準、自動測角、自動目標跟蹤、自動記錄於一體。操作人員僅需在工地現場設置參照點,輸入相關數據後,就能實現全程自動放樣。不僅減少了人力投入,還大大降低了測量偏差。

放眼今天的工地,BIM技術、三維建模、視頻監控等一批批高科技設備的應用,使傳統的工地富有了智慧,提高了工效,把工人從繁重的體力消耗中解放出來,顯著提升了生產能力。

應該說,我們工地今天的變遷新貌完全得益於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的正確決策和部署,得益於“十三五”規劃的精準謀劃和設計,使得科技創新點燃了企業驅動的“智慧燈”,注入了發展的“強心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的“十四五”規劃目標是新時代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美好藍圖。相信我們工程人堅持以科技謀發展一定能行,也一定會行。

在此,我要致謝“十三五”的昨天和今天,更期待“十四五”的靚麗明天!

(作者單位:中鐵四局集團建築公司)

作者:方成龍,胡魁編髮

這五年,工地變化太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