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跌一週後,原油還是有好消息:美國航空業復甦了,高盛喊話“80美元見!”

本週,受到歐洲疫苗接種緩慢、疫區封鎖、美債推高美元等影響,美油、布油持續下挫,隔夜盤中一度雙雙跌超9%。

WTI原油本週下跌了6.4%,布倫特原油則下跌了6.8%,均創去年10月以來兩種基準原油的最大單週跌幅。隔夜國際油價連續第五日收跌,創去年2月以來最長連跌日。

10年期美債收益率本週一度飆升至1.75%以上,達到2020年1月以來的最高位。市場擔心通脹上升,再加上美元走強和美股下跌,給原油帶來了壓力。此外,疫苗推出進展緩慢、多國實施封鎖措施更是從需求側打擊了原油,也是油價下跌的原因之一。

與此同時,有一個利好油價上漲的消息:美國航空業復甦,搭乘飛機的旅客數量正在激增。

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TSA)數據顯示,上週連續5天,每天有超過100萬搭乘美國飛機的旅客。其中,12日有超135萬乘客登機,創下自去年3月15日以來單日乘客人數最高紀錄。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這一趨勢可能會持續下去,今年夏天會有更多接種了疫苗的美國人搭乘飛機。

自從去年夏天,全球爆發新冠疫情以來,數百架大量使用燃油的客機停飛,航空燃料需求下降至歷史最低水平。因此,航空燃料市場強勁也是石油市場總體復甦的關鍵之一。

在“大宗商品多頭旗手”高盛看來,未來幾個月石油市場將迅速實現平衡,夏季時布油將漲至80美元。高盛認為,本週油價大跌只是在上漲途中“喘口氣”而已,回落的油價是個買入的好機會。

本月初,高盛將布倫特原油價格預期上調5美元/桶,預計二季度布倫特原油價格為75美元/桶,三季度為80美元/桶。

此前,見智研究所會員專享文章《大宗商品栽了 為何原油栽得最慘?》也提到長期看漲原油的邏輯。文章認為,站在五到十年的長期維度,原油已經站上了12年下跌趨勢線的上方,或許意味著熊市的告終。判斷長期油價向好的邏輯主要是拜登上任可能意味著OPEC重新奪回原油定價權:

拜登上任後不僅重回《巴黎氣候協定》並推動各項新能源發展政策,還對原油等傳統能源進行了政策性約束,比如凍結公共土地和近海水域上的 新石油和天然氣租賃以及2022財年及此後聯邦資金不直接補貼化石燃料等。儘管該做法並不意味著美國頁岩油供給會快速減少,但是對於油氣企業而言逆政策意圖進一步大肆增加頁岩油生產相關的資本開支絕對是不合時宜的。美國頁岩油企業逐漸減少頁岩油供給並向新能源轉型的可能性也將提升。

儘管各國都在加速推廣新能源,但新能源取代原油及傳統能源並不會一蹴而就。根據2020年10月OPEC的預測,全球原油需求峰值出現在 2040 年10;今年2月EIA認為美國原油需求峰值出現在2025-2026年。另一方面,各國的新能源推廣政策也相當於是對傳統能源進行供給側改革,包括美國在內的部分非OPEC國家的原油產業相關資本開支或逐年下降。未來 5-10 年全球或迎來需求邊際上升、供給邊際收縮的局面,因此油價有望逐年抬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