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所有“可憐”都值得同情,“有的壞是有基因的”

杜鵑自己從來不搭窩,而是把自己的蛋下在別的鳥巢,讓別的鳥替自己養孩子。杜鵑甚至在“寄養”孩子的時候,“順便”吃掉一兩個別人家的“鳥蛋”,實在是壞的很。

有這樣一個視頻:一隻小杜鵑從蛋殼中剛剛孵化出來,眼睛都還睜不開,在沒有任何人教的情況下,會趁宿主不在,拼力將其它還沒有來得及孵化的鳥蛋頂出鳥巢,好獨享宿主帶回來的食物。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骨子裡帶著“作惡”的基因。

並不是所有“可憐”都值得同情,“有的壞是有基因的”

並不是所有“可憐”都值得同情,“有的壞是有基因的”

早在先秦時期,荀子就提出了“人之初,性本惡”的觀點,到今天也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荀子在《荀子.性惡》中的觀點是:人生下來就是貪財好利的,所以會發生爭搶掠奪。人性本來就是帶著嫉妒憎恨的,所以會發生殘殺陷害,人性本來就是貪圖慾望聲色,所以才會發生淫亂喪拋棄禮儀。

並不是所有“可憐”都值得同情,“有的壞是有基因的”

荀子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就是因為“人之初,性本惡”。所以才不能任由人們自己自由勝場,而是需要才要用法度來教化,用禮儀來引導。這樣才能達到人們相互之間謙讓,遵守禮儀,從而達到天下太平的局面。

就像那小杜鵑一樣,沒有誰來教化引導,所以它從小就“殘害兄弟”。這樣的壞就是從基因裡面帶出來的壞。

中國還有一句老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並不是所有“可憐”都值得同情,“有的壞是有基因的”

這句話雖然有些絕對,但也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並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事兒,都值得同情的。有些人作惡多端,他結局變得慘,那是因為他咎由自取。如果對於那些犯了不可饒恕的大錯,再同情可憐他們,對於之前的受害者豈不是有些不公平了。

雖然有些“壞人”是因為小時候環境教育經歷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也不能成為他作惡的藉口。任何人的不幸,都不應當再“施暴”於其他無辜的人。

並不是所有“可憐”都值得同情,“有的壞是有基因的”

那些所謂“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他已經用刀子嘴“傷人”了,豆腐不豆腐心的還有什麼意義呢?

幾乎所有人從小都接受過“助人為樂”的教育,但是很少有人接受過“人心險惡”的教育。讓孩子們接受“性本惡”的教育,並不是為了讓他們恐懼,更重要的是,不能到最後只學會了“單純善良”,而忽略了自我保護。這又給了一些壞人“可乘之機”,利用別人的善良來做壞事。

並不是所有“可憐”都值得同情,“有的壞是有基因的”

即便是有時候做好事,也要多留一個心眼,不能讓好人做了好事,最後還寒了心。更不能讓做好事的人,最後反而成了“受害者”。因為不是所有可憐的人都值得同情和幫助,有些人的惡是有基因的,不值得同情。

相信美好,但也要保護好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