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遺址曾因神祕不敢挖?發掘者這樣說→

位於四川德陽廣漢市的三星堆遺址最早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被發現,新中國成立後和改革開放後經歷過兩次較大規模的發掘。

在曾經擔任三星堆考古工作站站長二十多年的陳德安的眼裡,學習考古竟是如此“奢華”的一件事?三星堆如何被世人認識、瞭解?總檯央廣中國之聲記者邀請陳德安為您一一道來。

圖片

△陳德安

初識三星堆,源自大學課本

1976年,23歲的四川綿陽三臺縣農科站站長陳德安考上了四川大學,專業不是他原本想學的醫科或者師範,而是考古。他在大學課本上看到了離老家幾十公里的三星堆遺址,只有不到一節課的篇幅。

圖片

陳德安回憶,“那個課本我們叫講義,是油印的,蠟紙刻的字和圖,不到一節課的時間。西南考古,講到四川盆地,過去把三星堆遺址定為西周時期。商周這一階段的話,也就20分鐘講完了……”

當年課本上關於三星堆的內容,還是基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發現:幾百件玉石器。

圖片

△俯瞰三星堆博物館

從露天到鋼架大棚

“聯合艦隊”加速研究

改革開放後,三星堆附近的磚瓦廠工地發現大量玉石器和青銅器,由此啟動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

當年的工作環境在露天,搭上塑料棚布也主要是為了保護文物。陳德安記得,為了避免出土文物被陽光暴曬損傷,他們有時候需要在夜間的燈光下工作。有人因為連續吃泡菜辣椒配白米飯,生了病。

圖片

△一號祭祀坑發掘場景

圖片

△1986年發掘現場

“戴草帽、戴斗笠啊。我們當時考古都配有雨衣這些東西。不像現在有一個鋼架棚能夠把它蓋上,裡面還有設備,人可以在裡面,就像室內研究一樣,比較從容地從事工作。”陳德安說。

2021年3月中旬的一個下午,記者跟隨陳德安探訪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正在發掘的考古大棚。裡面有金屬框架和玻璃幕牆搭起的工作艙。

面對這樣的工作環境,陳德安很感慨:“很現代化,就在國際上都是比較先進的。我們的考古力量也很強,多個單位合作,多個學科的介入。我把這個工作形容成考古上的‘聯合艦隊’”。

圖片

△陳德安帶記者探訪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正在發掘的考古大棚

圖片

40多年來

三星堆遺址考古基本沒停過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三星堆遺址逐漸影響和改變了這片土地。陳德安和同事們的眼光,也並不只在坑裡的文物,而是要探究幾千年前的城池佈局、城鄉關係。

包括城牆的調查發掘,大型夯土臺基是不是有宮殿、宗廟、祭祀這些功能,還有它的水系,還有墓葬區在哪個地方?它的城周邊情況怎麼樣?它和周邊更遠的地方的遺址是什麼關係?

圖片

圖片

針對有網友提出“三星堆很神秘,挖出東西無法認識,所以就停止發掘了”這一說法,陳德安表示這個是沒有根據的。

“三星堆遺址考古從改革開放以來這40多年當中,基本上沒停過,我們要消化原來的材料,要進行修復,要寫報告進行研究,不是永無止盡地天天往下挖。不是因為神秘我們不敢挖。”陳德安解釋說。

兩會代表建議後

三星堆寫入中學課本

當年,陳德安的大學專業教材上,關於三星堆只有短小的篇幅。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學歷史課本上也還沒有三星堆的內容。2006年的全國兩會上,有來自四川德陽的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將三星堆列入中學歷史課程標準,得到教育部的答覆,後來,三星堆才寫進中學課本。

圖片

△金面罩人頭像

對此,陳德安表示,課本和一般的學術刊物不一樣。學術刊物有什麼觀點都可以寫,課本要有個定性的東西才能夠宣傳出去。

“因為三星堆的發掘在很多方面,沒有一個定論,導致對三星堆這批青銅器、玉石器它們藝術上的評價沒有一個準確的東西,所以說就沒有進入到教科書,包括藝術史方面好像都沒怎麼進入。”陳德安說。

圖片

△青銅獸面具

三星堆是陳德安最深的牽掛

作為三星堆考古工作站從1984年到2005年的站長,陳德安已經數不清自己到過多少次三星堆博物館。

他一個人進博物館,一般會躲在旁邊一邊看一邊聽。“如果解說員在哪一方面有一些問題應該進行一些糾正,我也會給他們指出”陳德安說。

圖片

△新出土的金面具

在三星堆還沒有解開的問題當中,陳德安最好奇,最急切想要解開的是什麼?

陳德安:最想解開的就是原來的兩個坑,新發現的這六個坑,為什麼陸續被埋下?它們是怎麼形成的?當中發生了哪些事件?為什麼這個宗廟的東西是這樣一種對待方式,把它搬出來,把它燒了,把它埋下去。

陳德安表示,隨著考古的資料的不斷積累,認識的不斷深入,這些問題逐漸會得到一定的解答,但是考古這項工作,問題是永遠解決不完的。

來源:中央廣電總檯中國之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