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臨終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盡生死哲學

最近網上流行一句話: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對於每個人來說,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才顯得珍貴。因此這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說出了很多人內心深處的迷茫與困惑:追求人生價值的正確方式是什麼呢?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呢?

蘇軾臨終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盡生死哲學

關於這個話題,千年前的文人蘇軾有話說:

蘇軾這一生,有過很多身份。人生得意時,他是皇帝的秘書,是專唱反調的人;失意時,他是酒仙,是樂天派、工程師。

蘇軾臨終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盡生死哲學

我想,關於人生的意義,沒有誰能比蘇軾還說得清,而他在彌留之際為兒子寫的一首《廬山煙雨》,更是在短短28字內,道盡人生的三大境界。

《廬山煙雨》北宋.蘇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此時64歲的蘇軾已不再意氣風發,經過數次被貶,一生坎坷,此時的他已是風燭老人,多年參禪的他對於人生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首先,這是一首禪詩,體裁為七言絕句,也稱《觀潮》。

蘇軾臨終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盡生死哲學

這首七絕初讀會覺得有些奇怪,共四句,第一句和最後一句一模一樣,其實這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在詩中高僧將人生分成三大境界:第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其三,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蘇軾臨終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盡生死哲學

"廬山煙雨"和"浙江潮"分別是山和水,在去之前人們被這山水吸引,為的不過是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此時的山不過就是山,水不過就是水,此為第一境界。

蘇軾臨終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盡生死哲學

等到了山水前,這山和水早就不是自然的山水,不過是一份執念的達成。人們這時候或許會得到滿足,或許會有現象和想象不一的失望,種種思緒讓人們失去了欣賞山水的初心,這就是第二種境界。

最後一境,是返璞歸真。在經歷了人生種種,再以純淨的初心去看待這山山水水,心中再無雜念時,山水則迴歸了最真實的面目。只可惜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能做到第三種境界的,除蘇軾之外,還有"文能橫槊賦詩,武能上馬斬賊"的大宋詞人辛棄疾,對此,他在《青玉案·元夕》中寫的: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蘇軾臨終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盡生死哲學

這句話,說的不正是這種境界嗎?

人皆渴望悟道、超脫凡俗。然而不經這由本性,到人性再到自性的三重山,怕是不能真正瞭然人生的意義。

蘇軾臨終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盡生死哲學

蘇軾的詩詞說盡人生哲學

蘇軾也曾汲汲於功名利祿,人生的大起大落,讓他明白:一切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

他不希望兒子步入後塵,所以才會以"廬山煙雨"為喻,告訴兒子莫要執著於官場功名,這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令人感動。

"你讀過的書,你走過的路,都藏在你的氣質裡。"

蘇軾臨終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盡生死哲學

如果大家想要了解蘇軾的一生,體會他的壯志豪情,不妨去看一下《蘇軾詞傳》。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的蘇軾詩詞讀本,也有不少是名家編寫的,但主要都是詩詞加譯文的形式,很多人讀完依舊是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不僅如此,書中還大量的使用地圖、時間座標、圖表、圖畫清單等,信息量非常的大,而且更直觀、清楚,在不知不覺中引發我們更多的思考、探索,提升思考力、發現力,極具趣味性!

蘇軾臨終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盡生死哲學

今天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套書,它包括倉央嘉措、辛棄疾、李清照、李煜、納蘭容若的作品,可謂是"詩詞界的百科全書"了。

蘇軾臨終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盡生死哲學

這套書不僅包裝精美,更是根據人物的不同背景和形象設計了優美的封面,紙質也很精良,閱讀起來不得不說是一種享受。

蘇軾臨終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盡生死哲學

這不僅是孩子需要學習的,我們成年人,更需要學習!身在中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應該忘記我們的國家瑰寶。

蘇軾臨終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盡生死哲學

5本書,僅需45元,平均一本也就只要9元,也就是兩包煙的價錢,就能讀懂5位詩人的名作,並能從中感悟到大家風範的人生哲理,何樂而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