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界的“馬太效應”:那些一夜暴富最後卻返貧的真相!

什麼是馬太效應?

在20世紀60年代,知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初次將“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歸結為“馬太效應”。

財富界的“馬太效應”:那些一夜暴富最後卻返貧的真相!

其實,“馬太效應”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已被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眾多領域。比如朋友多的人,會會藉助頻繁的交往結交更多的朋友,而缺少朋友的人則往往不時孤獨;再比如某品牌知名度越大,品牌價值越高,其忠實消費者也越多,勢必其佔有的市場份額就越大。

在財富方面同樣如此,即使 投資報答率相同,一個本錢比他人多十倍的人,收益也多十倍;股市裡的大莊家可以興風作浪,而小額投資者往往血本無歸;資本雄厚的企業可以縱情運用各種營銷手腕推廣自己的產品,小企業只能在夾縫中生活。

為什麼會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言歸正傳,錢為什麼會流向富人?它為什麼一定要、非得要、必須要流向富人?它不能仁慈一點,在窮人、普通人這裡停留多一些嗎?

財富界的“馬太效應”:那些一夜暴富最後卻返貧的真相!

為什麼財富必須要越來越多的流向富人,而不能仁慈一點流向窮人和普通人呢?因為,即使普通人一夜暴富,也難以守住財富,甚至會給自己帶來災禍。

舉個例子,某25歲小夥靠彩票幸運中得1000萬大獎,一夜暴富讓他開始肆意揮霍,買房買車、購買奢侈品、換老婆、不懂投資亂投資,幾年過後,不但房子被抵押出去,自己更是因為高額的債務鋃鐺入獄,最終釀成悲劇。

現實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飛來的橫財,不僅可能用不好,還可能給自己帶來災禍。這些財富,最後還是到了會賺錢、能賺錢的別人手裡。

學會理財,才是積累財富的第一步!

對於投資者來說,儲蓄和投資是積累財富的兩大重要途徑,表面上看似乎沒有風險,都能獲得穩定的利息,殊不知在低利率時代僅僅靠儲蓄不可能滿足你積累財富的要求。

財富界的“馬太效應”:那些一夜暴富最後卻返貧的真相!

因為,一方面通貨膨脹會使你手中的貨幣貶值,另一方面投資會使以貨幣計量的資產增值。假如你持有了能夠增值的資產,自然就不用擔心通脹帶來的資金購買力的侵蝕了。

舉個例子,小羅和小豬手裡都有十萬現金,小羅把錢全部存在了銀行,三年定期2.7%,而小豬則把錢用來投資理財,跟著大佬不斷學習,三年後年收益率達到15%。三年下來,小羅和小豬的十萬現金分別變成了108100元和145000元,兩人差了整整36900元。

先說小羅,如果加上通貨膨脹的因素,他的錢其實是負增長的,也就是說小羅把錢全部存在銀行不光沒賺到錢,還虧損了。短短三年,兩個人就差了三萬多元!一年就是一萬,那麼十年後就是更大的數字了。而且,小豬因為財富的不斷積累,還會有更加的機會和財富進行投資理財,也就能積累更多的財富,而小羅則可能因為通貨膨脹,積累的財富只會越來越少。

寫在最後

財富總會流向更好使用它的人,“馬太效應”更像是一條無法撼動的鐵律。因此,我們若是隻會把錢存在銀行,那麼頂多是讓自己的錢貶值的更少一些。如果想要積累更多的財富,我們就應該積極學習投資理財知識,學會科學合理的資產配置,等你變得足夠好了,財富自然會流向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