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變的野心,多面的人物

讀曹操|不變的野心,多面的人物

圖片來自網絡

一問起對曹操的印象,大部分人都會用這類詞彙來概括:疑心重、狡詐、狠毒殘忍。幾乎都是負面的詞彙,甚至這樣的詞彙也是大多數學生對曹操的認識,作為歷史上的名人,僅僅對於曹操有這樣的認識,是很淺薄的,是什麼造成了大家對曹操這樣的認識的?

最為主要的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影響。

我們在讀這本名著的時候,常常陷入其中的跌宕起伏,驚心動魄,越發憎惡曹操的出爾反爾、奸詐。

然而,我們都忘了,《三國演義》,它是一本小說。

小說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雖然故事來源於生活,但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例更加完整、更加集中、更加有代表性。

在日常生活中,根據名著《三國演義》改編了很多電視劇,為了能更吸引觀眾,拍攝時,會根據原著進行改編,增大沖突性和戲劇性。於是乎,人們對曹操更無好感。

然而,我們都忘了,《三國演義》,它是一部電視劇。

只要起頭“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許多人都能接上“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

在戲劇中,藍色寓意剛強勇猛,紅臉代表赤膽忠心,白色暗喻人物生性奸詐、手段狠毒。於是乎,喜歡聽《說唱臉譜》的人,又對曹操的印象多了奸詐狠毒。

然而,我們都忘了,《說唱臉譜》,它是一首歌。

讀曹操|不變的野心,多面的人物

日本中國史專家堀敏一在《曹操》這本書中這樣闡述:舊時王朝官方編纂或認可的歷史史書——《三國志》對於三國這段歷史有了完整的記錄,雖然《三國演義》是根據正史《三國志》而作,但兩本書最大的區別在於將魏、蜀、吳三國中的哪一國視作正統的王朝。

東漢在歷史上的存在時間是公元25年——公元220年

魏國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是公元220年12月10日——公元265年

《三國志》的創作年代是公元280年——公元290年,最早是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

《三國演義》創作於元末明初洪武年間。

從創作的時間和書的體裁上,我們不難看出,僅僅從小說《三國演義》和電視劇中認識到的曹操形象是不全面、不客觀的。

三國時期孫吳的建立者孫權評價曹操: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內以為酷耳,御將少有之。

意思是曹操以殺人太少為過錯,離間別人,使別人骨肉反目是何等的殘酷,但他駕馭將領的優秀才能很少見。

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評價曹操: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提取關鍵詞,“很有本事”、“至少是個英雄”、“佩服”。

《百家講壇》開講者易中天評價曹操:曹操是個可愛的奸雄,但他的奸與雄統一於雄。

看到沒有,“可愛的奸雄”、“奸與雄統一於雄”。

總之 ,從今天開始,我們瞭解到的曹操的形象不再僅僅是一個惡人啦,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接下來一起揭曉。

讀曹操|不變的野心,多面的人物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用“好”、“壞”來評價所見到的人、所經歷的人,然而,越大越發現,世間的人和事很多時候很多時候難以用“好”、“壞”這樣的字眼來評判。

更何況是在東漢末年那個動盪的年代呢?

曹操和側室劉氏生有二子,曹昂、曹鑠。

官渡之戰的前哨站是曹操與張繡、劉備的戰爭,張繡是曹操在肅清漢廷近側朝臣時在南陽被殺的張濟的從子,他繼承了張濟的兵力,與劉表、袁術聯手,駐屯在宛縣。

曹操在與張繡的戰爭中歷經苦戰,痛失長子曹昂,曹昂將馬匹讓給自己的父親而自己戰死了。然而,張繡考慮到未來,於建安四年十一月向曹操投降。

如果你是曹操,你會怎麼處理張繡?是不是趕緊把他捆起來?是不是想殺掉他,為自己的兒子報仇?

但曹操並沒有殺了張繡。

官渡之戰作為三大以少勝多的戰役,曹操一方有謀士荀彧、荀攸,袁紹一方有謀士沮授。

袁紹在派遣顏良進攻黃河對面的白馬時,沮授就曾勸諫:”顏良生性刁鑽、愛捉弄人,雖然驍勇善戰,但不能單獨擔任這項任務。“袁紹不聽。

顏良被斬。

曹操從白馬沿著黃河向西移動,袁紹緊隨其後渡過黃河。在延津的南邊,令劉備和文丑前去挑戰,文丑被斬。此時,明智的沮授再次勸諫袁紹:“北方的兵數眾多但勇猛果敢不如南方的軍隊,南方的糧食缺乏而且財務不如北方多;對南方的軍隊來說立即作戰對他們有利,對北方軍隊來說拖延作戰比較有利,所以我們應該持久作戰,拖延時間。”袁紹又堅決不聽。

十月,袁紹的參謀許攸因不滿待遇而投降曹操,並把袁紹的軍糧所在地透露給了曹操,曹操大獲全勝。

在交戰過程中,有很多書信是從許都或曹操軍中寄到袁紹處的,這些人認為曹操將會敗北而暗通敵營,曹操沒有拆看信件,將其全部付之一炬。

唯有賢才方能強勢力

經過官渡之戰有人通敵信件的事情,曹操深刻理解了人才的必要性,如果深究的話,難以維持穩定的君臣關係。

所以在與袁氏的戰爭結束之際,沒有忘記大大地論功行賞。

隨著推進的田租和戶調定製、赤壁會戰,曹操發佈了著名的《求賢令》,其中提到的管仲輔佐齊桓公成為霸主,雖有治國才能,卻不是廉潔之士;陳平輔佐劉邦,但是與嫂子私通、收受賄賂,曹操下令推薦的人無關身份、也無關是否廉潔,而僅以才能為標準。

從當時貴族的勢力來看,曹操應該是下了很大的決心。

戰爭讓曹操對人才的渴望加劇,曹操又寫了著名的《短歌行》,這首詩又被稱為“求賢歌”,曹操引用了《詩經》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中表達自己對人才的思慕。將自己看做周公,用“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裡周公吃飯時將口中食物突出,表現出自己對人才的迫切。

機智與鬼謀並存

行軍作戰是一項很艱苦的事,在行軍中缺衣少食是常事。

在戰場上沒有水的時候,士兵們口渴難耐,曹操說:“前面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兵們聽聞後流下口水,藉此才堅持到達前方的水源。

這也有了後來的著名成語典故——望梅止渴。

在動盪的年代光有機智不夠,在人人為主,人人選主的時刻,總有人會起異心,如何才能確保自己在睡覺時候的安全呢?

曹操公開對大家說自己有“特異功能”,只要別人想殺他,他心裡能感知到。於是他對身邊的心腹僕人說,讓僕人明天帶一把利刃往他跟前湊,曹操就說自己心動了,把僕人抓起來僕人招供說要行刺,這件事就他們兩個人知道,事成之後有重賞,僕人按計行事,結果被殺了。

曹操對左右的人說,他夢中喜歡殺人,睡著的時候其他人不要靠近,一個侍衛過來幫曹操把被子蓋好,曹操起來提劍殺了侍衛,又上床繼續睡覺。醒來之後,曹操故意驚問道,是誰殺了侍衛。

通過兩件事,其他人再也不敢在曹操睡覺時靠近了。

一個人既要有機智,又有謀略在亂世中方能保自己平安,儘管有時候落得了無情的名聲。

愛才惜才更有才

漢代強盛時的文學以辭賦為主,以宮廷作為創作的中心,多用誇張的語言來描繪皇帝的統治以及國都的盛況。當東漢末年大漢帝國岌岌可危之時,出現了憑藉自己力量去開創新時代的知識分子。

開創這個新時代的,正是以曹操為核心的諸人,新的詩風也是由聚焦在曹操父子周邊的諸人所創造。

所謂的建安文學,是以東漢漢獻帝年號建安為名,以曹操、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為代表的詩人活動。

當時的局勢混亂,曹操廣招賢才,在荒亂的年代給了他們一方庇佑,才有了建安文學。曹操在征戰中讀書、賦詩,所做的詩歌伴著樂器吟唱。曹操把樂人安排在軍營中,宴會之時令其伴奏,演奏自己創作的詩歌。

讀曹操|不變的野心,多面的人物

關於曹操,我們今天所介紹得還不夠完全,如果瞭解曹操的身高、家庭、隱居等方面又能

對曹操這個人物形象增加一些認識。

《三國演義》本身就是一本小說,作為激發三國曆史的興趣即可,萬不可當做三國的歷史來讀。如果想去了解曹操這個人物,可以通過閱讀《三國志》或者曹操的作品來了解,作品也能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徵。

對事業永不言棄,執著追求,這是曹操的態度。

參考資料:日·堀敏一《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