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公后私的道理没错,但曹操和刘备都没能过这一关

先公后私的道理没错,但曹操和刘备都没能过这一关

文/闲聊三国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后,曹操开始在河南、山东一带发展。借助征讨青州的黄巾军,曹操一方面扩展军队,一方面积极招揽人才,力量逐渐强大。

在兖州取得根据地之后,曹操派人泰山太守应劭,去琅琊郡迎接父亲曹嵩。曹嵩一行路过徐州,徐州太守陶谦有意和曹操结好,于是派都尉张闿护送曹嵩。谁想到,张闿见财起意,杀了曹嵩一行,带着财物逃走了。

得知父亲被杀,事业刚有所成的曹操怒不可遏。只让荀彧、程昱留守,带着其余部队尽数杀奔徐州。

先公后私的道理没错,但曹操和刘备都没能过这一关

和曹操相比,陶谦的力量无疑相差很大。不过,他毕竟是一位根基深厚、交友广泛的地方势力代表,很快就有青州的田楷、北海的孔融率兵来救。刘备也因缘际会来到徐州,在和陶谦商议后,决定先由刘备写信劝解曹操。

在给曹操的信里,刘备一方面替陶谦解释,一方面讲了黄巾军和董卓都还有残余势力在,希望曹操为汉室着想,先公后私。

正在气头上的曹操,当然没有被刘备说服,而是准备攻城。正在战争一触即发之时,忽然传来吕布趁曹操东征内部空虚的机会,带兵连下兖州、濮阳。

吕布的行动,一下子动摇了曹操的根据地。曹操惊呼“兖州有失,使吾无家可归矣”。在郭嘉的劝说下,曹操趁势卖了个人情给刘备,退兵反击吕布去了。

曹操的这次用兵,从为人子的角度说,当然是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行为。但是,这时的曹操,已经是一方诸侯,即使不听从刘备的劝说,考虑天下大势,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在自己刚刚崛起,根基还不稳固的情况下,对外出兵也必须谨慎。

先公后私的道理没错,但曹操和刘备都没能过这一关

当时,随着汉室西迁长安,河南、山东等江北地区,已经形成了群雄逐鹿的局面。无论谁发起军事行动,必然引起连锁反应。曹操孤注一掷的征讨陶谦,不但没能取得多少实际利益,反而被身后的吕布趁机夺走了兖州,可谓得不偿失。

《孙子兵法》里说过“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因此,虽然曹操的为父报仇,从人情上说是理所当然,但是“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作为领军之人,有时就必须克制个人情感,理性分析,做到先公后私,才能带领自己的团队取得最终的胜利。

当然,这些道理确实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人是感情动物,说他人的问题时可以理性客观,到自己的事情上,谁都很难压抑一腔热血,避免情绪上头。

刘备在给曹操写信时,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后来关羽兵败身亡之后,刘备也没有听赵云“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的劝说出兵伐魏,而是以一句“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选择了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