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成功学

  

曾国藩的成功学


曾国藩生于1811年。

  祖籍湖南湘乡,当地的特产是烘糕……父亲是塾师秀才,对他管教极严,而他也很努力,年年都是三好生。

  妥妥的学霸。

  他的理想,是为国藩篱。

  于是中年以前,他不是在考功名,就是在考功名的路上。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二十八岁那年,成功点上了翰林,得到了一个坐冷板凳的机会。

  官职实缺检讨,从七品。

  因为没走后门,没有背景,朝中也没有人。

  通常情况下,对于这样的“三无人员”,也就只能刷刷小怪,清清兵线,隔三岔五抢个人头而已。

  对于一个农村青年来说,也算不错了。

  冷板凳一坐就是两年。

  两年后,他不坐冷板凳了,改坐火箭。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7月,钦命曾国藩为四川乡试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曾国藩充文渊阁校理。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转侍读。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3月,任会试同考官。5月,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9月,转左庶子,不久升侍讲学士。12月,充日讲起居注官。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充文渊阁直阁事。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大考二等,6月,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稽察中书科事务。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授礼部右侍郎。8月,署兵部左侍郎。次年6月,署工部左侍郎。

十年七迁,连跳十级,举朝震惊。

有如此佳绩,离不开两人的提携。

一个是军机大臣穆彰阿,传闻一次,他邀请曾国藩鉴赏字画,曾国藩当场指出是赝品,穆彰阿勃然大怒,直接将其赶了出去。

就是这么耿直。

之后老穆又很欣赏曾国藩这一点,就将他收为门徒。

  另一个是道光帝,没事就爱搞突然检查,有次查到翰林院,见众人忙得团团转,道光帝很满意,突然见到曾国藩衣袖上有个补丁,就问了原因。

  曾国藩实话实说,钱是不够用,还得寄钱回家,道光帝很欣赏他,觉得他跟自己很对味。

有什么,跟老板谈。

有了贵人提携,加上自身努力,造就了曾国藩的“火箭升迁”。

  如果仅仅是这样,还不足以成就曾公的风采,他真正的高光时刻,是他四十二岁这年。

  1853年1月底,曾国藩接到咸丰帝诏书,命其即刻赴长沙,帮办团练,以对抗太平军。

  曾国藩正在丁忧。

  一接到圣旨,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并整合湖南各地武装,称湘军。

同年八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次年,发布《讨粤匪檄》“…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本部堂德薄能鲜,独仗忠信二字为行军之本,上有日月,下有鬼神,明有浩浩长江之水,幽有前此殉难各忠臣烈士之魂,实鉴吾心,咸听吾言。”

  全文就一个宗旨,我们所捍卫的,是我们的儒家文化,跟我们混,人人有出路。

  而天平太国呢,什么也没有。

  之后的十四年,湘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越战越勇。

  而太平天国,则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期间还闹出了韦杨事变,大伤元气。

  终于到了1864年,天京城破,太平天国被灭。

  轰轰烈烈十四载,说没就没了。

  关于太平天国灭亡的原因,众说纷纭。

有的说是内部争斗,有的说是纲领不明,其实,最重要的是人心。

毕竟人心齐,泰山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