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讀書是不是真的能改變命運?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是古代中國無數讀書人的夢想。我們一直都相信讀書改變命運,但這幾十年來,每隔一段時間,“讀書無用論”就會泛起。一些知識分子都覺得這類言論是反智的,宣傳大學生收入不如農民工,完全就是沒腦子。但任何事情的產生必定有原因,那麼,讀書真的能改變命運嗎?

古典經濟學中,人都是被當做勞動力來考慮的。直到舒爾茨,才把人當做人力資本來考量,他認為人的技能提高是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動力。他研究了美國半個世紀的農業發展,發現資本投資增加了4.5倍,但回報只有3.5倍,而人力投資增加了3.5倍,而回報卻有17.5倍。因此通過教育,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投資活動。他也因相關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但是舒爾茨研究的是美國,在中國適用嗎?

答案是恐怕是不樂觀的。在1988年之前,人們的工作崗位是計劃分配的,因此很難來衡量對教育投資的回報。鄒至莊在研究中國經濟轉型的時候,也研究了中國的教育投資回報率。

1997年,他在研究中國家庭收入項目的數據時,以明瑟方程為模型,發現中國的教育投資的年化回報為農村4.02%,城鎮是3.29%。這個收益率不僅趕不上經濟增長的速率,甚至趕不上一些理財產品的回報。

而發達國家教育投資回報率都在10%左右,美國在高等教育中的回報可以到30%左右,要知道,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平均而言只有3%。

1988年之後,人們工作更多受到市場支配,教育的投資回報開始逐漸趕上來了,不過很多學者的研究結果各有不同。比如LiH的研究中現實,中國教育投資回報率為5.5%,依然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

一些學者發現,從1988到2000年,中國的教育投資回報開始增長,最高的數據達到了發達國家10%左右的水平。但是從2000年之後,教育投資的回報增速開始下降。

教育的成本一般包含兩部分,一個是直接投入的包括學費在內的直接成本,另一個是放棄工作而讀書的機會成本。如果一個在2008年畢業的初中生去打工,然後用打工的錢來投資房產,那麼他的回報超過絕大部分的大學生,他那些2015年或者更晚畢業的同學,可能一輩子都趕不上他了。同樣,當家長的這時候有一筆教育基金,用來讀書還是買房,可能自己的後代也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而中國的教育投資回報這些年還出現了以下一些特點,根據張偉平的研究,農村人口的教育投資回報只有2.7%,而城市人口的投資回報是6.53%。這也從數據上印證了大家這些年以來的一個印象:寒門難出貴子,寒門想要通過讀書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越來越渺茫。

在教育投資中,回報最高的是職業教育和大學教育,回報最差的是高中,如果讀了高中又沒考上大學,那基本上是投資回報是負數。而大學教育的回報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文憑”,而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

我最近查閱了很多關於中國教育投資回報的文獻和統計研究,發現無論這個回報率如何,基本上都沒有趕上我們國家經濟增長的速度,也沒有趕上收入增長的速度。一些時代甚至是趕不上理財產品的回報。至於為什麼我們國家教育投資回報相對偏低,這個鍋估計要教育部和經濟結構來背。

當然,我絕對不會告訴大家讀書無用。現在國家9年義務教育,這個是必須參加的,理論上不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至於什麼興趣班,就真的看興趣吧,那玩意兒大部分投資回報為負)。而初中畢業就面臨著投資回報的決策,是去讀技校,還是去打工,或者是繼續讀高中考大學,這要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來定,畢竟有些人天生就是讀書的料。如果中國的經濟能夠成功轉型,我相信教育投資回報率會上升的。

上面的研究的投資回報,僅僅針對個人和家庭,實事上,教育的回報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針對整個社會的,在經濟學中稱為正外部性。所以,國家應該在教育中投入多少呢,這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無論如何,我都希望我們國家的教育投資回報率能夠超過經濟增長的速度,人們才會願意在教育中投資,才會推動整個國家人才素質的提升,在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