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公基行測練習題

公共基礎知識

1. 【多選】根據《行政複議法》的規定,下列情形中可以提起行政複議的是:

A.周某對工商局作出責令停業的處罰不服

B.吳某對交警部門作出吊銷駕照的處罰不服

C.鄭某對縣政府將其土地使用權確認為他人的行為不服

D.王某對市政府制定的《××市關於農村養老保險實施細則》不服


1.【答案】ABC。解析:A、B、C項皆屬於具體行政行為,可以提起行政複議。D項為抽象行政行為,在對具體行政行為申請行政複議時,可以一併向行政複議機關提出對該規定的審查申請,而不能單獨提起復議。故本題答案為ABC。


2. 【多選】重慶渝北區公安分局龍溪街道派出所因周某賭博,對其處以1000元的罰款。周某不服申請行政複議,本案的複議機關為:

A.龍溪街道派出所

B.重慶市渝北區公安局分局

C.重慶市公安局

D.渝北區人民政府


2.【答案】BD。解析:根據《行政複議法》規定,對政府工作部門依法設立的派出機構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以自己的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設立該派出機構的部門或者該部門的本級地方人民政府申請行政複議,因此本題的複議機關為渝北區公安分局和渝北區政府。故本題答案選BD。


公務員公基行測練習題


3.【多選】甲與乙簽訂了一份二手房買賣合同,約定乙在30天內向甲交付並過戶A房屋。在簽訂買賣合同後第三天甲又與丙簽訂了一份房屋租賃合同,約定50天后出租A房屋給丙居住。從這兩份合同中可以看出,對於甲的行為,法律顯示出哪些作用?

A.評價作用

B.預測作用

C.強制作用

D.指引作用


3.【答案】BD。解析:法律的規範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一種特殊的行為規範,對主體的意志行為發生影響,從而對主體的行為具有指引、評價、預測、強制和教育的作用。

(1)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通過規定主體在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權力和責任以及違反這些規定的制裁,來指引本人的行為。甲與乙簽訂了一份二手房買賣合同,以及甲隨後簽訂與丙的租賃合同,那麼甲將按照合同規定作出合理的行為,體現了法的指引作用。

(2)法律的評價作用是指法是一種帶有價值判斷的行為規則,是衡量人們行為是否合法的標準。既可以評價他人的行為,也可以評價本人的行為。

(3)法律的預測作用是指根據法律規範,人們可以預測即將作出的行為的後果,即主體可以事先預計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及其法律後果,也可以預知國家對某種行為的態度。甲乙簽訂買賣合同,其即可預測即將作出的行為以及結果,從而甲與丙簽訂租賃合同等,體現了法的預測作用。

(4)法律的強制作用是指法對各種違法行為可以實施制裁,以達到預防違法犯罪的目的。

(5)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律通過自身的存在及運作實施,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從而督促、引導、教育人們棄惡從善、正當行為的作用。

故本題答案選BD。


職業能力測試

1.上海租界中石庫門建築的產生,緣於戰爭。戰爭迫使長江流域的富人乃至平民湧向上海租界,人數激增,使得租界中的簡屋應運而生。所謂簡屋,材料上用的全是木頭,形式上採用了西方住宅的毗連形式。因木板結構容易著火,為租界的長治久安,工部局將簡屋大量拆除,而在1870年前後,上海開始建造里弄住宅,第一代石庫門由此出現。

根據這段文字,接下來最有可能講述的是:

A.里弄住宅的歷史記載

B.早期石庫門的建築特點

C.戰爭與石庫門產生的淵源

D.石庫門住戶的社會地位


1.【答案】B。解析:文段主要講述的是上海租界中石庫門建築產生與發展的歷史,末句講到在1870年前後,上海第一代石庫門出現。按照一般行文邏輯,下文會圍繞“第一代石庫門”進行具體論述。綜觀四個選項,只有B項與“第一代石庫門”有關。A項脫離了“石庫門”這一主題;C項的“淵源”文段已進行闡述,屬已知內容;D項屬無關內容,與末句話題無法銜接。故本題選B。


2. 亞馬遜公司推出一項新的版稅規定,將對作家們的收入方式產生巨大影響。從7月開始,亞馬遜旗下的電子圖書作家將按照讀者閱讀的頁數和時長領取版稅。如果某本電子書無人問津,該作家的收入將受嚴重影響。亞馬遜希望新的規定能更好地將讀者的閱讀興趣和作家的創作動力關聯起來。為了防止作弊,還將會考量讀者在某一圖書頁面上的停留時間,如果是快速翻頁,可能不會計算為有效閱讀頁數。

根據這段文字,可以推出:

A.新規定將會加快圖書行業的優勝劣汰

B.新規定有可能帶來讀者量的大幅增長

C.作家將對亞馬遜公司產生更大的依賴性

D.電子圖書作家將更多地迎合讀者的口味


2.【答案】D。解析:文段由亞馬遜公司推出的新規定講起,指出新規定對作家們的收入方式將產生巨大影響,並具體分析了都有哪些影響。由“亞馬遜旗下的電子圖書作家將按照讀者閱讀的頁數和時長領取版稅”“如果某本電子書無人問津,該作家的收入將受嚴重影響”可知,電子圖書作家要提高收入,寫作時就必須迎合讀者的口味,以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與此相符的為D,故本題選D


3.在原始社會,人類不斷受到野獸的侵襲和自然災害的威脅,為了保護自己,都住在山洞裡。原始人懂得,如果身處空曠的荒野中,就有被猛獸攻擊的危險,而在較為狹窄的山洞裡,猛獸就不可能從四面八方來襲,使他們防不勝防。山洞成為原始人的天然“保護所”。這種“山洞安全感”隨著人類的進化,一直隱伏在人的潛意識之中,並演化成了“狹窄空間”安全感。

下列說法與這段文字相符的是:

A.原始人為求得生存會首先滿足安全的需求0

B.“山洞”與“狹窄空間”給人相似的心理感受

C.通過狹窄空間獲得安全感是所有動物的本能

D.現代人有許多行為方式和心理現象都源自古人類


3.【答案】D。解析:A項無中生有,“首先滿足安全的需要”由文段推不出,排除。B項偷換概念,“山洞安全感”不等同於“山洞”,“狹窄空間安全感”也不等同於“狹窄空間”,排除。C項曲解原文,將“人類”說成“所有動物”,排除。因此本題選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