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寶媽私信問我,說和孩子溝通不下去了。她好話說盡了,道理也講得滾瓜爛熟了,吵也吵了,吼也吼了,孩子就是不聽,怎麼“治理”一下這個熊孩子呢?
看到“治理”這個詞我嚇了我一跳,趕緊安撫寶媽別上火,這個事情的解決其實很簡單,今天就教大家三招贏得孩子合作!
第一招:提前溝通,明確規則要求。
這是很多爸爸媽媽容易忽視的一點,孩子遇到事情了不配合,沒有心理準備,往往出現一些意外狀況,假如提前溝通過,在生活中和孩子一起去思考過問題的解決思路,往往孩子會更容易合作。比如朋友家孩子喜歡一邊看電視一邊在沙發上跳,媽媽就很受不了。這時候我們在孩子看電視之前,就可以先做好一個約定,比如:
怎麼看電視?在哪裡看?
看的時候距離電視多遠?能不能跳著看?躺著看?
看多久要關電視?誰負責關?關完電視我們還可以去做點什麼好玩的?
有時候我還會加上一條:
假如到時間了還不想關電視,我們可以去玩些什麼遊戲來代替?目的是讓孩子想出自己最喜歡的遊戲,來代替電視。
生活中一定要找時間專門去這樣做一個慣例表,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直接寫出來貼在家裡的某個地方,小一點的孩子我們可以用照片拍出來,讓他比較直觀的知道這個規則是要怎麼做的。
第二招;透視孩子的內心需求
孩子瞭解規則之後,並不一定都能夠做到,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也有自己的需求,如果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就無法去做其他的發展。
比如一個五六歲的孩子,他一定知道他可以和弟弟妹妹做分享,但是有些情況下,他也很想玩,他們也是孩子呀,那這個時候他也是有需求的,我們怎麼去處理這樣的需求呢?
與其說:你都這麼大了還不讓著弟弟妹妹?你長大了你要懂事了!
這些話最傷孩子的心。
不如換一種說法:
寶貝,你是想一直玩這個玩具呢,還是想玩一會然後借給弟弟妹妹玩呢?
如果孩子說想一直玩,那我們這時候要有一個判斷,那就是家裡的玩具如何玩,孩子是否有一個約定和界限?
我們家是這樣的,有一部分玩具是共用的,比如樂高積木,大家可以輪流玩;而有的玩具是專屬的,比如妹妹的小廚房,哥哥的玩具槍,那麼專屬的玩具我們可以先自己玩,也可以借給對方玩。
有了這樣一個約定之後,孩子就知道玩玩具也是有公平性和界限感的。而不是單純地讓大孩子覺得他就該無條件地讓著小的。
那麼當孩子不想分享的時候,我們也要尊重他,可以問一問,你願意什麼時候借給你的弟弟妹妹呢?我們家哥哥一般說5分鐘。我說好,那就5分鐘。往往呢,不到兩三分鐘他就借給妹妹玩去了。他其實要的是什麼呢?就是那種選擇權,他要的就是我們對他的那份尊重,那畢竟是他的東西,他有絕對的權力去決定他什麼時候分享,他分享要分享多久。這種狀態下是親子關係、兄妹關係都沒有矛盾的情況下,孩子主動的選擇和判斷。
那假如我們之前否定孩子引起孩子反感,或者弟弟妹妹惹惱了哥哥姐姐,導致哥哥姐姐安全感缺失、信不過弟弟妹妹,那麼他們這種內心的不舒服、不信任是要在分享之前必須處理好的。拋開手足之情談分享,也是很不切實際的。
第三招:孩子喜歡的提醒方式。
慣例表制定好了,規則孩子懂了以後,孩子也不一定每次都能記住,這時候需要我們提醒。
怎麼提醒呢,也是有方法的,今天我們先分享三個。
第一個是關鍵詞提醒。比如孩子吃著飯,把腳踩在茶几上。這時候我們可以說“寶貝,腳。”孩子就會很不好意思地笑笑拿下來。這時,別忘了給孩子一個認可的眼神或者豎一個大拇指。甚至這個“寶貝,腳”這三個字呢,有時候我可以直接簡化為“腳”,或者是直接簡化為“寶貝”兩個字或者叫一下他的名字。孩子和我們之間的默契是天然的,他會懂得我們尊重他背後有怎樣的提醒。
當我們經常耐心的堅定的用這種方式提醒的時候,你會發現這種方式也會越來越管用,孩子也越來越願意去配合。
第二個是無言的提醒。可能是眼神,也可能是一個動作。比如孩子把書扔到地上,那麼我們就可以微笑著看著孩子,然後用手指一指地上的書。孩子一定會秒懂,不管是三四歲的孩子,還是四五歲的孩子都是可以懂的。假如孩子對我們的動作置之不理,我們可以蹲下來,拉著孩子的手,再做一遍這個動作,用微笑而堅定的眼神示意孩子。讓我們內心平和有力量,孩子也會被我們感染,變得有判斷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第三個是信任。有時候孩子實在拒絕配合,而我們又必須做出決定的時候,我們可以什麼都不做,只對孩子說:“寶貝,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出更好地決定。”將這個難題拋給孩子,看看他會怎麼做?一份信任,一份放手,就是鼓勵孩子去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做出判斷,做出選擇。相信孩子,孩子也不會讓我們失望。
最後還想和大家分享的是,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育兒心態和理念。看到這裡,可能很多爸爸媽媽想迫不及待地想和孩子溝通,但是希望你認真看完下面的內容。我們命令孩子、批評孩子,與贏得孩子合作,擁有完全不同的兩種內在邏輯。我們下命令的時候,意味著我們潛意識裡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他必須要聽從我們、服從我們才能夠好好去生活。
我們和孩子良好溝通、贏得孩子合作背後是一個什麼樣的邏輯呢?是:孩子,我知道你現在在想什麼,我也知道你的感受,我會通過我的啟發和平等的聊天,讓你來妥善處理好自己這些感受之後,思考下一步怎麼做才會更好。
比如前面我們提到的看電視的時候在沙發上跳,那麼如何從跳到不跳呢?這中間不是隔了一個命令,中間是隔著孩子一個思考和判斷,對於看電視的規則,對於良好的家庭氛圍應該如何去營造這個事情的判斷和思考。通過我們的交流去引發孩子思考,想出更好的辦法,才是溝通的本質所在。
溝通的最佳狀態,是同時滿足我們和孩子的需求,這是一個雙贏的做法。哪怕有時候這個辦法不好找,我們也要一直有這樣的一個目標。向著這個目標去思考,就會找出更多的思路,讓孩子內在富足,讓孩子懂得配合。
你好,感謝你的來訪,我是董董,一個二寶媽媽,同時也是擁有10年一線教育工作經驗的家庭教育指導師。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留言、點贊或轉發哦,謝謝你的支持。添加微信13793446516,備註“智慧爸媽”,還可獲得海量育兒資源及一對一育兒諮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