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中,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一计,走为上让很多兵家不耻

三十六计走为上是一句老百姓口中朗朗上口的一句俗语。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说就是打不过就跑,没有什么多说的,打不过了不跑那就是傻。但是在中国的战争中还有一句话,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是因为这样一句话,让走为上这个中国战争中最为古老的计策让许多战争的执行者根本不敢说出口,历史上也实在是没多少人愿意把这条计谋拿来津津乐道了。

三十六计中,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一计,走为上让很多兵家不耻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兵书,但是具体到底是谁写的,没有记载,也许是集合了许多古人的智慧吧。古书记载,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只是历史上第一次记载三十六计走为上。走为上计是三十六计中败战计里面最后一计,也是三十六计里面的最后一计,通俗点讲就是以上的三十五计都不行了,打不过就跑。当两军对垒,战场形势对自己十分不利的时候,逃离战场是最正确的选择。《三十六计·按语》中说敌人实力肯定是打不过了,只有三种选择,分别是投降、求和、撤退。

三十六计中,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一计,走为上让很多兵家不耻

但是很多人不理解的是都被敌人打的连连撤退了,为什么逃跑还能成为上策呢?投降代表着彻底认输,求和也是代表战败,唯有逃跑不算失败。撤退是为了在与敌方对抗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尽可能保存自己的实力,甚至有的时候,主动撤退还能为自己争取到有利的地形,便于在合适的时候对敌人进行反击,甚至可以扭转战局。所以,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撤退便是最好的选择。

三十六计中,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一计,走为上让很多兵家不耻

在抗日战争中,许多军阀各自为政,在对抗日本侵略的时候,每个军阀的态度截然不同,许多军阀投降了日军,被后世唾骂,闹得个遗臭万年。有的打不过就跑,也只是被称为败军之将,将来还有反击的机会。

三十六计中,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一计,走为上让很多兵家不耻

在宋朝时候,金军数次南侵,兵马疲弱的赵构没有对抗的实力,他选择了逃跑,一路跑到海上。后来,赵构迁都杭州,南宋朝廷初步站稳了脚跟。南宋与金朝周旋了一百多年后,终于在1234年,宋理宗联合蒙古军亲手终结了金国皇帝金末宗,彻底灭了兴风作浪多年的金国。走为上计看似是无计可施,其实是为了日后的卷土重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打不过就跑恰恰是最正确的选择。但是很多人经常说成王败寇,其实那是不理解三十六计走为上的精髓。打不过就跑就是战略转移,以图东山再起。

三十六计中,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一计,走为上让很多兵家不耻

红军时期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一次战略转移,是对走为上的最好的一次应用。1934年10月,由于博古等人错误领导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漫漫征程。

三十六计中,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一计,走为上让很多兵家不耻

如果没有长征就不能拯救中国革命,没有长征的战略转移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团结抗日,简单的说是这一次正确的决策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三十六计中,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一计,走为上让很多兵家不耻


分享到:


相關文章: